外国艺术家眼中的艺术村落
0条评论 2013-11-15 16:36:51 来源:艺术商业 

雷森明在他的画廊门前。包着头巾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宋庄的街道中是雷森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尽管画廊紧挨着两个小吃店,但他很满意目前的创作环境。

雷森明在他的画廊门前。包着头巾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宋庄的街道中是雷森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尽管画廊紧挨着两个小吃店,但他很满意目前的创作环境。

雷森明的作品《鹿》。

雷森明的作品《鹿》。

在很多外国艺术家的眼中,中国文化都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尤其像北京的宋庄、费家村、草场地这样的艺术村落,对他们而言更是新奇不已。就连四川出生、旅居德国多年的策展人庸现都不禁对本土的“农村”艺术氛围有着强烈的感慨,她称在国外根本没有像宋庄这样的艺术村。那么,外国艺术家们到底喜欢上了“村”的哪一点呢?

简单开放的乡村生活

雷森明的画廊兼工作室非常简单,两张桌子、几把椅子足以满足他待客和创作的需要。与约翰一样,雷森明也喜欢中国的茶道,虽然不如约翰“专业”,但他每天喝茶的习惯长久保持了下来。雷森明在定居宋庄之前,还在深圳的大芬村短暂停留过,对他来讲,那里不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创作之地:“大芬村的商业气息太浓,我不太喜欢。至于宋庄,实在是太出名了,我在南昌的时候,那里即使不知道任何艺术区的人都知道宋庄。通过朋友介绍和我的实地考察,我觉得这里最适合我。”

宋庄位于北京的“左辅雄藩”——通州,在当地以“画家村”闻名,目前有5000多名艺术家在此创作、卖画、生活,在局外人看来物质相对匮乏的孤独窘迫奇妙地转化成为了一种艺术家们精神绝对富足的群体自由。南希用“艺术的天堂”形容这里:“我在美国新墨西哥州一座乡村居住了12年,很享受那里的平静,来到宋庄我找到了类似的感受。”约翰介绍,不仅如此,宋庄可以为南希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材料——画框、设备、用具等等,食物也越来越好,而且比市区要便宜许多。

约翰和南希都非常喜欢交朋友,就拿他们工作室所在小区来说,从咖啡馆店主、派出所民警,到地摊小贩,都是他们的“老熟人”。不止他们夫妇,很多其他外国艺术家都把“能够认识每一个人”看作是宋庄特有的风俗民情。据婷介绍,她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只认识南希一个人,但是用不了多久,自己的朋友圈就完全打开:“宋庄的环境十分开放,氛围非常友好。”

婷和马克一开始也考虑过将工作室开设在费家村,但是他们更喜欢在宋庄与中国艺术家接触。“经常会有中国朋友在家里准备了晚餐,邀请我们过去,一起吃饭、喝酒、唱歌、跳舞,后来我们就感觉不到什么国别之间的界限了——没有什么法国人、中国人、美国人,我们都是宋庄人。”在婷看来,这里的环境非常利于专注艺术创作,不需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敞开心扉,互相欣赏作品。她说:“这是一种真正的艺术交流和讨论,有时也许涉及翻译的问题,但是并无大碍。”

雷森明走过中国许多地方,发现大多数当地居民的思维都比较狭窄——上班、下班、赚钱,仅此而已。“他们的个性没有释放出来,在追逐利益的背后压抑了真实的自我。所以,在那些地方,你没有办法和这些人真正混熟,因为大家都放不开,你没办法真正了解他们。”在来到宋庄以后,雷森明遇到了许多他认为非常优秀的人,这些人都不是所谓的成功人士,过着平凡的生活,但在雷森明看来,他们是真实的。“看到他们,我感到非常开心、非常振奋,这就是我喜欢宋庄的原因。和他们聊天就会发现,这些人很疯狂,同时他们的生活状况真的很窘迫。”

雷森明不喜欢看似美好的小康生活,当他去兰州、淄博这样的城市,从房车一族身上看到的只有百无聊赖。他略带自嘲地坦言:“这也是我能融入到宋庄这个环境的原因之一,我不是那种规规矩矩的正常人,我从这些‘疯子’身上找到了归属感。”

除了出于对环境的热爱,很多外国艺术家都把经济花销列为选择宋庄的原因之一。汉森表示,他在老家瑞典是绝对不可能每个月花一两万元人民币租到一间工作室的。德妮丝也谈到,宋庄的租金要比北京市区便宜得多,更别提澳大利亚了。德妮丝虽然是装置艺术家,但对中国的工艺非常感兴趣,她在最近的一次展览中与中国工匠合作做了一批陶器:“我在澳大利亚也可以这么做,但是工艺和工匠都会和中国有很大的差异,另外在澳大利亚做的话会贵很多。”

对此,婷也深有感触:“这里的画材比国外要便宜得多。也就是说,你可以尝试更多的东西,画更大幅的作品,进行更多的实验,因为这些材料不会花费你太多钱。”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