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艺术家眼中的艺术村落
0条评论 2013-11-15 16:36:51 来源:艺术商业 

在婷看来,马克的经历十分幸运,他在草场地举办的展览销售成绩很不错。这样的成绩也让不少在中国的外国艺术家羡慕。

在婷看来,马克的经历十分幸运,他在草场地举办的展览销售成绩很不错。这样的成绩也让不少在中国的外国艺术家羡慕。

商业气息入侵的担忧

没有几个艺术家喜欢大城市的氛围,对他们来讲,一个远离尘嚣的创作环境至关重要。然而,遭到雷森明排斥的商业气息正在蔓延到宋庄。婷说:“看看四周,全是住宅楼。在2007、2008年的时候,根本没有这些房子,只有村民和艺术家,没有超市,没有商店,餐馆少得可怜,没有高档的酒吧或者咖啡店。”这些住宅楼来自商人和政府的投资,随之而来的是更多被婷看作是“侵入者”的设计、媒体、时尚等各界外来人士。

婷很担心有一些名气不大却很优秀的艺术家会被迫离开这里。“目前,我们大家都希望能够团结起来,做些什么,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帮忙,或者有没有办法可以做得更多一点,比如向委员会提议保留宋庄的部分区域,但是实现起来不太容易。”

对于这一点,驻留北京时间更长一些的德妮丝有着更深的体会。当年索家村拆迁的时候,大概有80多位艺术家不得不重新寻找容身之处,其中很多人就转移到了宋庄。作为一个外国人,德妮丝对中澳两国之间某些政策方面的差异感到吃惊。比如,目前宋庄盖了许多大楼,她直言“不知道谁会住进去”。有些大楼上面悬挂着关于违建的红色标语,不精通中文的德妮丝向中国朋友询问标语的意义,当她理解之后就提出疑问:“为什么人们要不经过政府的同意盖楼?”她谈到,在墨尔本,通常人们买下一块地皮,盖楼,政府负责修路、布灯、清理垃圾,管理整个社区。所以房主向政府支付费用是稀松平常的事。

常年以来,宋庄不只有“建”,还有“拆”。政府每年都在做新的调整,在规划全新建筑群的同时,也剔除掉一些不规范的居民区。对于无法掌握政策走向的艺术家群体来说,几乎每个人都在岌岌自危。不过德妮丝显得颇为淡定:“现阶段来讲,我不是很担心。新的改造自然会促生新的难题。我住的地方有一个院子,两年前我曾担心房主会对它进行大量的改造,他也确实做了一些改造,在院子大门的对面又盖了一排工作室,我很不喜欢。但我认为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因为他盖这些房子一定花了不少钱,必然需要长线经营,所以我的工作室应该不会很快遭到拆迁。”

在经历了索家村拆迁一事之后,德妮丝早已为自己做好了阶段性的心理准备。目前她在宋庄工作室的租期签到了明年,现在已经住了4年,自己原本的预期是能够住满5年就知足了。因此,待明年年底期满,如果还能继续住下去,她会觉得很好,但是如果不行,也没关系。

德妮丝说:“宋庄近几年发展迅速,已经从村落转变为小城市,出现了不少咖啡馆和酒吧。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我会不时地约上几个朋友,找个地方,打开电脑,小坐一下,喝喝茶,聊聊天。”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