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 - 银矿
苏文 - 银矿
苏文 - 银矿
展览介绍
《北京银矿》
苏文 / 北京银矿 / 2009-2013
《北京银矿》始于2009年5月,从我和小马的一次会面后开始。小马在北京北五环的一个回收站工作,北京有一部分垃圾就在这里被处理。回收站里有些人专门处理塑料,有些人处理啤酒瓶盖,而他只专门处理含硝酸银的垃圾。所谓含硝酸银的垃圾,实际上就是医院的X光片、光盘,还有底片。他会把这些材料倒进一池制银酸,来收集珍贵的银。对他来说,医院的X光片和一个人在他20年的生活里所拍摄的生活照都是一样的,都是原材料。我发现那么多照片要这样失踪就觉得非常遗憾。他同意按公斤把底片卖给我,《北京银矿》就是这么来的。
从那以后,我差不多每个月都在重复这个回收过程,现在已经收集了超过五十万张底片。这些用米袋装的成千上万张发霉发臭的、布满灰尘、被划损弄皱的底片,引领我走进一个充满了各种含意的视觉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主人公都笔直地站在图像中间,直盯着镜头。在中国,拍照始终是一个仪式,它总是涉及摆姿势和绝对的顺从。结果我们在这些照片中能看出被拍摄者和摄影师之间的内在默契。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这是一个专业摄影师没办法拍出的东西。结果就产生了这些朴实无华的,往往是相当有趣的,而且无疑是很让人喜欢的图像。
《北京银矿》是对文化大革命后的首都和居民生活的独特影像记录。它涵盖了从1985年到2005年整整二十年的时间,即从胶片相机在中国开始被广泛运用,到数码摄影开始流行的期间。这二十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开始旅游、消费、娱乐的时期。
收藏积累到50万张的规模,我感觉到这已经超越了个人故事的范围, 当所有这些照片集中在一起,就汇聚成了属于城市的集体回忆。针对这些照片挑选,我当时有两个探索的方向,一个是围绕人类普遍的主题,就是出生、童年,爱情、工作等等。另外一个是关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这方面,我重复翻阅这些底片的时候,有越来越多先前意想不到的系列也开始慢慢浮现出来。例如,在八十年代末,北京的家庭开始现代化,人们和新购置的一些电机合影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因此我有大量的主人公站在自己冰箱或者电视机旁边留影的照片……那时候,中国刚开始对西方开放。我们通过这些照片,看到人们家里的海报有玛丽莲•梦露、詹姆斯•迪恩、史泰龙等等。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发现有越来越的多人跟麦当劳叔叔合影。通过这些无名的中国百姓纪念照,我们真实地见证了后社会主义中国的诞生。
苏文 - 银矿
苏文 - 银矿
策展人简介
苏 文
苏文于2003年定居中国,2006年起作为顾问,为英国Archive of Modern Conflict (现代冲突档案馆) 汇编影像资料,并持续不懈地收藏着中国影像,类别跨越当代摄影、早期出版品及民间影像。概貌可于AMC在2010年出版的画册 Happy Tonite (欢乐今宵)中窥见一斑。苏文抢救回成千上万张濒临销毁的民间彩色底片。这些底片记录了中国在已过去的银盐大众化时代里,普通人生活的点滴,极大丰富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影像线索。曾策划展览:2012年,北京草场地摄影节《来自现代冲突资料库德珍奇猎影》;2012年新加坡国际摄影节《北京银矿》;2013年,英国FORMAT摄影节《北京银矿》;2013年,香港The Salt Yard《北京银矿》。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