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卿作寿山白田石亮相匡时2013秋拍
0条评论 2013-11-21 13:30:38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林清卿作寿山白田石 春游图 薄意印章

林清卿作寿山白田石 春游图 薄意印章
6.5×3.5×5.1cm;176g

林清卿作寿山田黄石 芦雁图 薄意摆件

林清卿作寿山田黄石 芦雁图 薄意摆件
6.2×2.6×4.9cm;110g

龚纶于《寿山石谱》中称林清卿薄意:“精巧绝伦,真能用刀如笔,在杨(璇)、周(彬)二家,别开生面者”。林清卿一生不曾授徒,却开薄意高境,风格多传,多是为其高意的构图情境和再生造化的铁笔之锋。著名工艺美术大师方宗珪于著作《寿山石历史掌故》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20世纪初,闵北著名画家熊文镛来榕举办个人画展,年轻的林清卿前往参观求教,出示薄意新作,熊文镛见后叹绝不已,赞道:‘以为铁笔画石,非吾毛笔画纸之所能及也。’并向其传授笔墨之功。”故而我们可以略略揣测,水墨丹青的学习领悟与对寿山石种的研究探索可能就是林清卿刀笔下落的起点和泉源。

若细研之,山水、林木、云烟、怪石,这些薄意技法经常触及的题材,每个石雕艺术家却可以利用它们组成自己独特的画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那么林清卿的薄意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同是山水,四季变化,草木荣枯,清卿之作却一切都在变化,又有阴阳朝晦,云霭烟岚,清卿之手却生出万千种变化,或荒寒,或萧疏,或清远,或气象严整,或韶秀绮丽,人情统统融入于自然之中。至于在结构形式中,清卿刀笔极为宛转,仿佛画中墨韵翻飞,线条或深或浅,或枯或淡,或急或迟,造化全在微妙之中。

就清卿薄意之情来讲,全在诗意。首先,其着重于情境的动态。中国画讲究“以天生活泼为法”。清卿作薄意依然遵循此法。他时常于静谧的自然之景中安排翩飞大雁、嬉戏野鸭、结伴游人、独钓仙翁等等,他注意到的是自然的整个动感,重视由这种动感所体现的活泼生意。其次,清卿偏爱渲染气氛。其实,薄意不在于表现外在的形态,而在于通过形式的组合表现自然山水的气势以突出人文情感。清卿渲染的烟笼雾锁、寒云欲雨、春寒残雪等都是意境高远的代表,与此中游人高士形成一种彼此激荡的关系,盎然之感顿现。第三,清卿薄意美在韵味。中国山水画素来以景抒情,清卿铁笔之下仍是此意。空山论道中、芦泽飞禽间更多的是清卿个人的追求,尚静、尚远、尚高古、尚空灵即是清卿之情之意。

清卿薄意构图重视张力形式。山川万物,有反有正,有斜有侧,有俯有仰,有近有远,有实有虚,有断有连,于屈伸变化中穿插映带,再造自然与生意。清卿构图题材极为丰富,人物、山水、花鸟、鱼虫无所不精。人物雕刻,他尤喜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民间故事,诸如东篱采菊、踏雪寻梅、米颠拜石、羲之爱鹅、达摩面壁、竹林七贤、八仙过海、香山九老、笑弥勒等等,都曾于他的刀笔之下新生情节。若论山水,他擅用裂纹较多的石料,视曲度势,惨淡经营:或描绘万里晴空、落日归帆;或表现重峦叠嶂、密林深溪;或刻划浮云绕树、飞泉出涧。宛如意境幽远的山水画。至四时花鸟,他则多选梅雀争春、荷塘鸳鸯、黄菊雏鸡、群仙献寿等,于清润中见艳丽。其更耐人寻味的是草虫小品:数根芦苇、几叶翠竹、双蝶飞舞、蜻蜒婷立,寥寥数笔,尤见精神。如其遇到色质洁净纯正的佳石,因构思巧妙则更锦上添花。如遇多裂瑕疵之石,能利用石之纹理及裂痕,配以花卉、山水,工巧天成。因材施艺,巧掩瑕疵,是其艺术的又一特色和成就。

与书画不同的是,寿山石雕本身就是立体的、流动的艺术,清卿的刀笔之下更显这种连绵相属的气脉贯通。时间往复、空间变换中他好像就是自己勾勒云烟山雾中的那名高士,手中铁笔之下的是自己对人生和自然的深情领悟。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