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人艺术家王克平的回归
0条评论 2013-11-29 14:20:57 来源:TimeOut北京消费导刊 作者:李谦

王克平

王克平

说起中国美术史上有名的星星画展,不少艺术家甚至策展人都认为星星画展的艺术家不属于当代艺术家,尤其是王克平。没错,与大多数人脑海中以“奇”制胜的当代艺术作品相比,王克平的红木雕塑总有着浓重的时代感。这位旅居法国三十年的雕塑家说自己被国内评论家和博物馆所忽视,是因为他没有做装置或者标准的观念艺术,“他们不理解,因为太简单了,用不了长篇大论解释它。”然而这也正是他本人的坚持所在,打破观念艺术的讳莫如深,把艺术归还于所有人。

王克平这次个展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相当多变,分为女人、人物、鸟、仁和“性品”五个主题,绝不是普普通通的象形雕塑那么简单。展览中最吸引人的还要数艺术家早期的作品,在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中有着浓郁的政治元素,比如那两件在七十年代就让他名声大振的作品《偶像》和《沉默》,前者是拉成长方形的毛的头像,后者则是一只被封了眼堵了口的头像。

然而到了艺术氛围相对宽松的2000年以后,区别于大多数同行过剩的表达欲,王克平的作品却更加的柔缓起来了,作品中政治意味越来越少,多起来的则是情侣、女性等等主题,他喜欢用女人比喻自己和作品,比如“做雕塑就像是跟女人做爱”、“做展览就是想吸引小姑娘”。然而正经地说起这些来,王克平却有着明确的看法,用他的话来说,“我在我的雕刻中寻找中国古代原始艺术的源头,我走得越远,越接近我的现代艺术的观念。”汉学家苏立文的评述则更为贴切,“在当代艺术里,甚少的作品可以在没有艺术家本人的苦心解释,或没有评论家费力地说明下而被理解或欣赏,这恰恰就是很多所谓观念艺术的弱点。而王克平的作品根本不需要解释,更不用理论性的分析了。如果说形态本身一旦可以直接跟观者的眼睛交流,那么就足矣了。”

当然,在普遍追求新奇特的中国当代艺术圈,要接受王克平的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这其中除了国内当代艺术圈的自身局限性以外,当然也少不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原因,就像1949年出生在北京的老北京人王克平所说的,“这是我第一次在北京的个展,这不是我的耻辱。”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