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2013秋拍:陆俨少精品荟萃赏析
0条评论 2013-12-05 11:00:10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陆俨少(1909-1993) 登高眺远图

陆俨少(1909-1993) 登高眺远图
尺寸:96×58 cm 

设色纸本 立轴 1979年

款识:七十初过未算翁,只因肺气却衰慵。登高不肯甘人後,叠倸山头第一峰。诸老皆八十,犹能登绝顶,予何能辞迈,安勉上因为图以记。一九七九年六月十九日,陆俨少。桂林榕湖饭店书。

钤印:俨少(白文) 宛若(朱文) 嘉定(朱文) 俨少老不老(白文) 穆如馆(朱文)

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三)” 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7日—18日。

出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三) P267页  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每每看陆俨少先生的画,总觉得意犹未尽。尤其能近距离地观赏触摸到令人激动的原作,就会生怕错过每一根变幻莫测的线条、每一片深奥无边的墨色。先生为人儒雅,不求名利,无疑以他的学养、才力、人格、以及对艺术的无比执着在中国近代画坛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画坛的传统派大家。

《登高眺远图》是先生七十岁(一九七九年)鼎盛时期的一件精品佳作,结构严谨,气势磅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阴霾尽扫,重现天日,改革开放的大趋势让老艺术家们意气风发。 《登高眺远图》让我们再次认识到一个勤奋朴实的老艺术家画笔下苍润浑厚的新貌。先生晚年的变法是渐进的,他为了“师造化”,几乎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从大自然中参悟出前无古人的新的表现手法。在《登高眺远图》中,先生通过空间分割、山体的斜线、直线等处理来“取势”,如左倾的山体。他总是把“气韵生动”放在了艺术效果的第一位。

“留白”、“墨块”独创的技法,是先生老年变法成功的标志。《登高眺远图》的右边就有大片的“留白”,以此法画云,云海在群峦叠嶂中缥缈缭绕,无比壮观,使得连绵起伏的群山伸向无限。山之深处,他又以“墨块”之法画云,突显云雾飞动翻腾,瞬息万变,厚重压城之势。用“墨块”与空勾无皴之法画石,以浓墨积点成块,使得山峰秀拔坚挺。画面中部,顺山道而上的那些大小相间的石阶、凉亭,皆因“留白”、“墨块”的画法,时隐时现,蜿蜒曲折,风云流动的画面“空灵”、“生动”,一如书法上的“计白当黑”的效果。于虚实繁简之外,又象在一首宏大的交响乐中出现的一条小旋律,显得透气、灵动、悠远。

在笔墨技法上,先生强调点、线、块的形式法则,从执笔到线条运用独树一帜,他的“骨法用笔”在中国绘画上就有特殊的价值。特别是“墨块”这一说法,在古人画论中极少有人论述。他在谈到“泼墨”时,与“气韵生动”联系起来,认为画面中有几个墨块,“可以起轻重呼应的作用,也是醒目之处”。又说:“画要有大块面,一大丛树林,或一块山石,间以细碎的东西,如房屋、桥梁……有了大块面,就浑厚,也有气势,突出主题在大块面上。”他以“连点”之法画松,使得松树顺山势丛生,在云雾缭绕中婀娜多姿,妩媚动人。在整个画面中,他一丝不苟地画山、画石、画树、画石阶梯、画山亭及山顶一览群山的游者,皴擦点染,工笔、细笔、繁笔,笔笔有根,一点也不显得呆板、塞迫、杂乱,而是疏密相间,工写相辅,繁简相生,经得起推敲。

对“透视”,先生主张活用,反对“讲死了”。画中运用了中国画散点透视与西方透视特点,用前景的石阶与树木的前后大小关系,巧妙地把山景分成了四重层次,远景奇峰直上,层峦叠嶂,剑锋刺云霄。中景层崖峭绝,松石映带。真是一幅精品佳作,可以看出“陆氏山水”的独特表现程式。

他的画作较早地走上国际市场,香港苏富比、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行早在八十年代初就介入。到2003年,仅国内拍卖就出现有4件超过百万元的作品,在2004年春季北京翰海拍卖会上,以6930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书画的最高价位。

陆俨少(1909-1993) 陶渊明诗意图

陆俨少(1909-1993) 陶渊明诗意图
尺寸:33×96 cm

设色纸本 镜片 1982年

款识:陶渊明好作斜川之游图之。壬戌七月既望,陆俨少并记。

钤印:俨少(白文) 宛若(朱文) 嘉定(朱文) 晚夝轩(朱文)

出版:《陆俨少书画集》P254,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

近现代山水画家,若论创造意境的才能,黄宾虹之后当首推陆俨少。与同期山水画家相比,陆俨少更接近传统文人画家,能书能诗,格调更加突出。正因为此,他提出著名的“四三三治学格言”,“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其山水汲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中国传统文人画精髓,既能真山真水物象于胸,又能融于传统笔墨,与时流迥然不同,山水章法险绝,取势雄奇,笔走龙蛇,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律动感。本幅取陶渊明《游斜川》诗意,原诗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游于鄱阳湖斜川一带的心境。晚年陶渊明“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一番游历,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中筋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陆俨少先生最擅以古人诗意入画,并加入新时期的信息与笔触。此幅《陶渊明斜川之游图》作于1982年,正是陆俨少的艺术巅峰之时。描绘的是陶渊明眼中的仙人之境,取镜平阔,构图奇幻,黑白相间的大面积“墨块”与十分大胆的“留白”形成了强烈对比,奇正相生,让人赏心悦目。由秀入拙,以古生新,其线条浑厚老辣,流走自如,极富变化;勾云勾水,生动鲜活,人物情态,丰富传神,画中陶渊明,筞杖而立,举目远眺,衣袂飘摇,置身于风起云涌,波涛浩渺的背景之中,画面云腾雾绕,氤氲满纸,暮年陶渊明旷远平和的崇高境界与一丝淡淡的忧伤得以完美再现。如此传神高妙,的确堪称陆俨少先生写古人诗意的一件精彩之作。

《山水四开》作于1978年,各纵24.5厘米,横22.5厘米,尺幅不大,但是每一开都是精品,构图设色虽各有所异,却散发出同样的文人品格。陆俨少曾经说过:“册页必须幅幅变异,笔墨章法风格设色应不一样,才不至令览者意倦,而有逐幅新鲜引人入胜之妙。”画册页首先要肚子里有“花样”,陆俨少善绘册页,在现代画家中少有人匹,大至百幅巨制,小到四帧妙绘,极尽能事,即使对细节的处理也一样惟妙惟肖。如《山水四开》册页中的点景人物,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开相神态都入古境,是大师手笔。所作款题也绝妙,穷款不单调,长题不掩画,位置选择与题款内容都恰到好处,可谓一套匠心独运的册页妙构。

“江帆远心”与陆俨少的多数直幅构图山水作品不同,它并未绘就特别险峻的山峰,而是截取一段江水以平远构图营造既深且阔的画境。画面大幅留白,并以其最擅长的勾水法作精心描绘,在浓墨勾勒的远山与昏暗的天际的衬托下,水面苍茫,风景广远,孤帆停泊于滴翠江岸,宁静之意透过纸面,悠悠荡入画外观者心中。

“青山溪途”落笔便以江崖古树来构筑画眼,以环抱山崖的溪水和缭绕山巅的白云来铺景,疏密有度,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整个画面对比鲜明,浩浩奔流的溪水与巍峨浓郁的高山,动静结合,淡浓相宜,别有一番妙趣和生气。端详全画,只见近景小桥流水、农夫扛锄,中景高山崔嵬、树木森森,远景山峦绵延、薄雾柔云,意境悠远而宁静,美不胜收。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陆俨少喜爱杜诗,众人皆知,这在《陆俨少画杜甫诗意册》体现得淋漓尽致。“霜飞惊鸿”紧贴少陵诗意,翠柳成阴,只是没有了两只黄鹂,近景的浓黑石块笔墨浑厚老辣,与远景的灰茫天际遥相对应,一行白鹭自东向西飞过,构图紧凑巧妙,生灵活现。

“西风饮马”以浓墨点缀复混融于墨块作水岸石土,以淡笔连续画圈再染就鹅黄作林木树冠,造就一派苍苍然的景象。西风凛起,水边芦苇轻轻荡漾,白马低头饮水,主人身后跟随。古道,西风,瘦马,整幅画面在《天净沙•秋思》的言语中不知不觉立体了起来,陆老在岸边的那几抹朱红更是点睛了秋意浓浓。

陆俨少(1909-1993) 赠方济众山水

陆俨少(1909-1993) 赠方济众山水
尺寸:24×22 cm×4 

設色纸本 镜片(四帧) 1978年

款识:1.无款识。钤印:俨少(白文)

2.无款识。钤印:俨少(白文)

3.济众同志正之,俨少宛翁。钤印:陆俨少印(白文) 又字宛若(朱文)

4.济众同志正之。陆俨少一九七八年於北京。钤印:陆俨少印(白文) 又字宛若(朱文)

说明:画家方济众上款。

出版:1.《碎金集》(二),许礼平主编,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

2.《浙江四大家》续四,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3年。

3.《长石斋珍藏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

4.《陆俨少绘画作品典藏》,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

整幅《山水四开》虽名为山水,可不仅仅只有山水,还有人物,有鸟兽,这在陆俨少的册页中并不多见。而且此幅册页更是陆老赠予“长安画派”代表之一的方济众先生的作品,由此可见陆老对这幅册页的重视,同时此册页也成为了两位艺术大师友谊的见证。

同期,浙江三江秋拍力推中国书画专场,多件陆俨少精品即将亮相三江拍场,将于12月16日杭州黄龙饭店举槌。三江拍卖推出的中国书画(一)、(二)专场及中国当代书画专场精彩纷呈,中国近现代书画部分一直是三江拍卖的中坚,近现代及古代专场拍品共计300余件,涵盖了海内外藏家提供的黄宾虹、陆俨少、潘天寿、齐白石、吴昌硕、任伯年、丰子恺、张大千、余任天、唐寅、何绍基、郑板桥、黄慎、李鱓、金农、华嵒等名家精妙佳品。当代书画专场吴冠中、曾密、姜宝林、吴山明及多名国美名家精品皆有亮相。三江拍卖公司期待海内外藏家金秋共聚杭城享此艺术盛会。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