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 仿钧釉龙柄凤首壶 H 34.3cm
清雍正仿钧釉瓷器,创烧于其在位第七年(1729年),为唐英榷陶御窑厂后恢复的仿古色釉。为求此釉复烧成功,是年三月唐英不惜派厂署幕友吴尧圃亲赴河南禹县探求古配方,谓之“此行陶冶赖成功,钟鼎尊罍关国宝。”(见《陶人心语》卷一《春暮送吴尧圃之钧州》)。可见雍正帝对仿钧釉瓷器的重视和喜爱。此后乾隆帝亦有仿烧,在清宫档案记载中,就曾有用来自钧州原产地的“均釉磁面渣子”做仿钧釉瓷胎骨的记录。雍正仿钧主要有三类:一是仿北宋的钧红釉,既通体玫瑰紫釉色,亦仿蚯蚓走泥纹;二是窑变花釉,是雍正朝从仿钧釉中演变出的新品种,以红为主,流淌交融各种杂色,犹如熊熊烈火;三是以天蓝、月白为主,兼有涂以红斑的器物。雍正朝这种带红斑的釉色,谓之“天蓝仿钧”或“新紫”,所施铜红釉,因窑火温度不同,呈现出红紫、淡红、淡紫、灰褐等不同色调。
本次泓盛秋季拍卖会的这件仿钧釉龙柄凤首壶,即为上述第三类雍正仿钧瓷,来源于海外重要藏家。洗口,细颈,溜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底部“雍正年制”四字二行阴刻篆书款。壶颈凸起数道弦纹,肩部一侧堆贴凤首壶流,曲形,尖嘴长目,凤冠后卷,与流相对处堆贴龙柄,龙首衔口沿,幼冠,柄为其身,塑六乳丁作龙脊。通体施仿钧釉,质地厚润,鲜妍夺目,晕散自然,散落在天蓝釉上的红釉如星芒点点,凤目龙睛及凸弦处流釉反白,壶足胎露沿面,呈铁褐色,底以酱黄釉覆之,为官钧所独有之底釉。
雍正仿钧虽然能仿得十分像宋钧瓷,但其所具有的时代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如:一般仿钧红釉色较淡而釉层较薄,晶莹滋润,没有开片,有的器物在凸出的出棱部位能看到白色胎骨;其器底虽大多涂有一层黑色釉汁,但胎却为白色;有的红釉偶尔出现绿色小苔点等。
清雍正 仿钧釉匜式尊
清雍正 仿钧窑天蓝釉紫斑觯瓶
凤首壶的造型,源自于鸡首壶,最早出现在吴晚期,南方吴和西晋的壶形似小盘口壶,肩部的一面贴鸡头,尖嘴无孔,另一面贴一条象征性的鸡尾。至东晋,鸡首壶身变大,肩部的鸡头,上有冠,下有颈,圆啄有孔,与鸡头相对的一面装一个圆鼓形的把手,上端粘住盘口,下端接在肩腹相交处,东晋中晚期有的把手上端塑龙头或熊首。北魏辛祥墓(神龙三年,520年)出土的鸡首壶为盘口、细长颈、龙头柄、鸡首流,与东晋末、南朝早期的越窑产品相似。北齐、北周的鸡首壶,柄上的龙头更加粗壮强大,柄身变直,柄与颈之间的空间狭长,腹下部向内聚收,器形修长,造型别致;此外,颈部普遍划凹弦纹。到隋唐时这种凹弦纹装饰已逐渐演变为凸棱。至隋朝,鸡首壶比南朝的瘦长,盘口亦高,颈部变细,中部有弦纹装饰。鸡头更趋于写实,壶柄仍保留南朝时期的龙柄形式,肩部双系有新的变化,足部微撇。至唐朝,鸡首壶基本不再出现,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唐代龙柄凤头壶,则可认为是当时鸡首壶的进化,这类壶是受到西亚波斯文化的影响,造型巧妙,器身堆贴瑰丽纹饰,壶盖塑成一个高冠、大眼、尖嘴的凤头,与壶口相合,由口沿平底部连以形状生动活泼的蟠龙柄,是唐代以前所未见的新样式。此时另有双龙耳壶的器形,也同样可以看出吸取胡瓶的特点,壶身与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鸡头壶大体相同,无头,而用一对龙形耳作为装饰。
与本件拍品同类釉色的雍正器物,造型可分两类,其一仿宋钧之器,可参阅故宫博物院所藏“清雍正 仿钧釉菱花式花盆托”、“清雍正 仿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洗”,其特点是如不署款,当足以乱真。而另一类仿钧瓷,造型有作宋前之器,亦或本朝之器,可见故宫博物院所藏“清雍正 窑变菊瓣式扁壶”、“雍正款 仿钧新紫釉天球瓶”,另有拍于2002年10月30日香港苏富比Lot230“清雍正 仿钧窑天蓝釉紫斑觯瓶”。本品的器形与隋朝时期的最为接近,修长清丽,苗条秀气,再搭以仿钧釉色,摹古与创新的结合,使这件雍正凤首壶更显婀娜之姿,实难得见。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