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之根:自然与寂然
0条评论 2013-12-13 16:40:01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夏可君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道德经》的这句格言点明了中国文化生命的根性,只有回到“静”,一个文化才可能归位,静也是归零,让一个混乱或者丧失活力的文化回到它自身的本位上,尽管这个位置已经丧失。即,困难在于我们的文化在现代性的转换中已经不断被拔根,不断丧失着自身,那个原初的本位已经丧失,因此,有着双重的困难:一方面要重新思考传统文化中“归静”如何可能的;另一方面还要思考新的“寂境”如何再次可以生发出来。显然,这正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根本任务!

中国文化如何以寂然之境为其本根?为其最高的境界?这可能恰好是这个文化过早面对了动乱与混乱,恰好是对混沌(chaos)的喧嚣躁动更为敏感,因此才会“以静制动”,但这个静不是人类的静,人类的血气是不可能主宰自身的,它总是躁动不安的,因此需要去感应自然的静,而自然却又是变化无常的,因此要观照的是自然在变化关节之际的那个停顿,那个空隙,并且聚集那个空隙,形成新的节奏,以此重构一个可能的世界,这是庄子“庖丁解牛”所启发的“无厚入有间,恢恢乎游刃必有余地”的那个空隙,聚集那个“之间”的虚空,再塑造出一个新的自然感应的主体,并以此形成一种独特的生命感知方式,不是西方式运动与静止的对比,不是对永恒运动及其速度的追求,不是对生命悲剧性热情的歌颂,而是走向各种不同的“静感”或“寂境”的模态。

“冷静”:只有“冷”与“凉”下来,甚至倍感“寒”意,乃至于感受到极度深寒,才可能“静”;因为漫天的大雪不再反射声音,世界变得寂静,如同“雪落寒江”——冷加深着冷,一片寂然;而我们这个时代则过热,需要极度深寒才可能抵御这个时代的燥热,因此“冷感”将成为这个时代艺术的基本质地。

“安静”:只有内心安适与安逸下来,才可能静,在看淡世事变化而回到内心,面对内心的挣扎而认真地对付过,逐渐变得从容,艺术才可能获得安静的品质;因此,当代艺术的安静不是简单地为了静而静,而是有着张力,有着对不安的复杂经验,还能够抵达安静;如同倾听到“雪落钟上”的声音,有着些许的走调,有着轻微的颤栗,这颤栗却久久回响在倾听者的心中,当代艺术能否传达出这种内心的颤栗,将成为对生命心性检验的标志。

“空静”:这是受到佛教影响而出现的寂境,只有空去一切的烦恼,不计荣辱,超越这个时代的名利之争,并且打开一片敞开的空灵之境,才可能;那是面对自然的原初“敞开”(open),而这是被人类所遗忘的纯然的敞开,如同里尔克诗歌中的敞开,只有惊恐的动物们,早逝者以及深深相爱的告别者,还有那倾听神性消息而奔走的天使们,才可能看到那纯然的空无,那是不可概念化,在语言之前的敞开,才可能在面对生死之际,还能平静下来。而中国当代艺术还有面对此生死而看到自然生机的那种目光吗?如果缺乏此种穿透生死的目光,如何面对这个时代的苦涩与茫然?这是“空镜藏雪”的那种敞开,那种坦荡的接纳,那种蓦然回首的幽然之静,但依然保持为空无。

“虚静”:“静”并非单纯的静止,而是接纳运动的静动,是让“静”也运动起来,不同于动之动,这是让“静自身”有着生动微妙地运动,因此这是“虚化”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对峙,模糊二者的区分,看似动其实是静,看似静实际上是静在动;这是让空白运动起来,因为空白确实是无所用的空无,但这个空静却在运动着,是虚化地运动着;这是庄子所言的“坐驰”,是心斋之“虚室生白”,而心斋乃是内心对世界欲望的斋戒,才可能让一片虚白生长出来;这是“月斜楼钟”,是倾听月光轻轻打在晚钟上的那种余音;但我们这个时代却是一个追求速度与快餐消费的文化,过于务实,当代艺术就必须开始“务虚”,在艺术形式语言上,相应地也要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来回摆动,震荡之中,借用传统虚虚实实的晃荡触感,含蓄而微妙地摆荡,让“虚”与“静”保持生发,仅仅生成为余象,通过回到自然性,以自然生成的“余象”(infra-image)来调教社会冲突的方向,把人与人的冲突通过对自然虚虚实实的模仿,来不断调节。

“镇静”:镇静,这是主体的生命姿态,与传统文化修身实践相关,无论是儒家后来“一念之微”的静坐“修养”实践,还是道家内丹吐纳的“修炼”工夫,以及佛教定慧双修的“修行”,都可以汇聚到“静坐”的止观修身活动上,这个带有静止的观看与修身活动,不同于西方的视觉感知模式,但在现代性之中基本被遗忘了;而当下的中国艺术应该回到艺术与养生的关系上,不是观看,而是“观养”,所谓的“烟云供养”,针对这个时代身体的疾病与伤害,应该从静坐中生发出一种新的灵性观看;这也是与西方现代性感知从视觉转向触觉,再向味觉的体会内在相通;这是面对“烟云吹雪”的纷纭而还有着淡定,在灾变的现代性处境下,镇定自若应该是一种新的君子风范。

“静为躁君”,当“静”成为主宰,让自然成为活化的主体,这也是一种抵制,这是针对意识形态的最为彻底地抵制,才可能扭转这个时代的乱势,为这个乱象的中国艺术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