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盛2013秋拍】林风眠《芦雁》赏析
0条评论 2013-12-18 13:57:1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熊宜敬

Lot 255 林风眠 芦雁 镜片 设色纸本 69×118cm

Lot 255 林风眠 芦雁 镜片 设色纸本 69×118cm

著录:《观海楼藏海上书画集》第20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

民国时期的中国艺坛,掀起了“中国美术现代化”的改革风潮,“五四运动”(1919年)这一年,徐悲鸿林风眠先后 赴巴黎留学,接受严格的西洋绘画学院派训练,回到中国后 ,二人成为分峙南北提倡“中西融合”的“改革派”艺术家与美术教育家。

林风眠自幼即熟读古文诗词,学习传统书画,源自于中国情思的文化血缘,使林风眠在探索“中西融合”的艺术进程中对西方艺术流派做出了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富有人文及人道主义的具象画派与画家,如现代派、浪漫派、立体派、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毕加索、马谛斯、莫迪里亚尼、孟克、克林姆…等,就成为林风眠在中西兼容的艺术追求中汲取养分的主要对象。

林风眠自幼浸淫传统文化,却不喜欢迂腐的文人气息,但浓郁的文人诗境,却又深烙林风眠的心海。于是,林风眠舍弃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符号性表达,进而从广大多元的“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中撷菁取华,因此形成了林风眠独特的艺术风貌。

1957年,林风眠在上海接受李树声访问时即说道:“……我非常喜欢中国民间艺术,我自己的画从宋元明清画上找的东西很少,从民间的东西找的很多。我碰上花纹就很注意,我画中的线,吸收了民间的东西,如定窑和磁州窑瓷器上的线条,古朴、流利。汉画像石也很好, 不论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还是后 来的皮影,我都十分注意学习,都非常喜欢……我的画用宣纸、毛笔、墨和许多不透明的图案色,可以一遍一遍的盖上去。我重视颜色,也喜欢用线,我画的《双鹭》不就是采用了瓷器上的线条吗?”

这幅林风眠的《芦雁》,即为林风眠风景画中的经典之作,萧飒、荒寒、静寂、沈郁的场景,像一首苦涩的抒情古诗,墨色与花青抹出的厚实远山,数只芦雁依序逆风向前飞行于垂首摇曳的蓼汀芦草之上,在鸿蒙中透露着奋进向前的生命追求。画中的芦草勾写,即出自于宋代磁州窑瓷器上弧形纹饰的奔放不羁,引颈展翅的芦雁则是中国文人写意与西方表现主义融合沉淀出的意象。此作所呈现出苍茫、浑穆的苦涩视觉美感与签名形式,属于林风眠1980年代初期的风格。而此作以横幅表现,也是林风眠标准“方形”画幅之外较为少见的特殊形式,在视觉效果上更具“意在画外”的张力。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