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盛2013秋拍】吴冠中——中国艺术转折期的探索者
0条评论 2013-12-18 14:48:50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水天中

LOT1136 吴冠中 黄山松 油彩木板 1974年 61×46cm

LOT1136 吴冠中 黄山松 油彩木板 1974年 61×46cm

本世纪初画坛的一些杰出人物,除了精于绘事之外,对中国绘画的历史和出路,做过深入的思考和论述。虽然他们艺术主张不同,但他们都把自己所从事的艺术视为时代文化潮流中之一脉。他们在艺术史上的形象,是由绘画作品和艺术思想两方面的建树构成的。对他们的评价,当然不能只顾及其中一端。吴冠中也是从两方面给中国当代绘画以巨大影响的人物。从八十年代开始,他的绘画创作和他的艺术思想,如阵阵清风,增添了中国画坛的生机。他对中国当代绘画最重要的影响,是对绘画本体的重视。不把“文学性”、“戏剧性”、“政治性”作为绘画开宗明义的首章,画家首先应该关心绘画。这本来是绘画史上许多杰出人物一直追求的目标,但在相当长的年月里,因种种外在原因,这一类目标却为中国大陆美术界所禁言。正是吴冠中,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从他还在农村劳动中当“粪筐画家”时开始,已经开始“用绘画的眼睛挖掘形象意境”。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他先后发表了《关于抽象美》、《内容决定形式》、《油画实践甘苦谈》等文章,向统治艺坛的陈规挑战,成为新时期中国美术家向艺术本体回归的领头人。

吴冠中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他多年积蓄的技艺的释放,更是历史思考和人生感悟的升华。中国人从来是把一个人的人格、才情、技艺综合观照的,所以文人画家才将“人品”、“学问”提高到书画技艺之上。但时下谈人品,往往有意无意的无视了一个艺术家独立的人格,即他是否具备坚守艺术的尊严等等品性。高压导致艺德披靡,有几个画家像吴冠中这样“绝不向庸俗的艺术观低头”、“不愿意无法画虚假的工农兵模式”,“不愿意表现时序尊严的人”20世纪末期的中国人仍然是中国人,人们欣赏并尊敬吴冠中的艺术,正是将他的思想、人格、创作、生活作综合观照的结果。吴冠中是以油画家的身份登上中国画坛的。作为一个出国留学开始其艺术活动的人,他比许多同辈人显示出更多的独立自主的天赋。在他离开学院画室,摆脱学院流行习作模式之后,他的绘画才艺不但没有受到削弱,反而有更大的进展。这种情况在早期留学生中并不多见。而他在油画创作上现实的那种无处不在的中国气派,更是值得珍视的成就。他超越了题材的地域性,不论是北方乡野、江南村镇,不论是巴黎街市、南洋风物,他的油画作品绝对是中国韵味,中国气派。从70年代朴拙、宁静的情调,到90年代绚烂,欢快的气氛,反映着画家心境日益趋于自由。这种创作心态与许多画家的精雕细琢,与许多画家的假象征、宗教、哲理以自重成为强烈对比。

处于历史转折关头的探索者,需要勇气、自信,需要对传统和现实、东方和西方的真切理解。当然,最重要的是需要义无反顾的坚毅。吴冠中从艺60年的最大成就,正是他获得和发展了这些品质,并且最大限度的予以发挥。

关于黄山松

黄山松,它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高山,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隙。从总体来说,黄山松的针叶短粗稠密,叶色浓绿,枝干曲生,树冠扁平,显出一种朴实、稳健、雄浑的气势,而每一处松树,每一株松树,在长相、姿容、气韵上,又各有不同,都有一种奇特的美。黄山松姿态坚韧傲然,美丽奇特,但生长的环境十分艰苦,因而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高不盈尺的黄山松,往往树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根部常常比树干长几倍、几十倍,由于根部很深,黄山松能坚强地立于岩石之上,虽历风霜雨雪却依然永葆青春。

吴冠中的《黄山松》

1974年,吴冠中和黄永玉、袁运甫、祝大年等人去黄山写生,为险峰绝壁处松树所动,他说:“黄山松的奇异多姿是风吹雨打的结果,是‘生命的挣扎’”。在此幅作品中,吴冠中描绘的黄山松不是干曲枝虬,千姿百态,而是独立峰巅、笔直参天、高树仰止。背景中平远苍茫的群山与大面积的天空,更显松树之挺拔高大,以及它那无比坚强的生命力。作品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之精髓,用笔简练,诠释自然之美,人生喻于其中,如他艰辛磨难的经历,寻味良久。

在吴冠中心中,黄山松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是风格的标志。“苦难是艺术的肥料,今天的我是必须要从这样的磨难中间才能成长出来的,如果在黄山上面,那个黄山的松就因为没有泥土才能长出黄山松的姿态来,如果它有很好的泥土或者移到平原,移到公园里面,这个黄山松就变了。所以我现在如果爱惜我现在的身段,我就不后悔我的道路。”吴冠中先生似乎是籍以此画,寓意艺术能像黄山松一样常青,一样顽强成长。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