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速:中国声音艺术大展
0条评论 2013-12-19 15:26:44 来源:艺术银行 作者: Pot’n’Book

中国声音艺术大展四个油罐中的一个,里边是各地艺术家的声音装置作品

中国声音艺术大展四个油罐中的一个,里边是各地艺术家的声音装置作品

“声音艺术”在2013年的全球艺术现场被一再提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在8月10日举办了其备受关注的首个声音艺术展——“声音:一种当代音符”(Soundings: A Contemporary Score)。同年3月,由姚大钧和史文华策划的“每分钟转速:中国声音艺术十年”(Revolutions Per Minute:Ten Years of Sound Art in China)在美国纽约州的科尔盖特大学开幕,这是中国声音艺术首次以群体形式在海外大规模亮相。作为此次巡展的第二站,“转速:中国声音艺术大展”于10月20日在上海徐汇滨江拉开帷幕,才终于让国内的观众和听觉爱好者一窥其真容。

“转速:中国声音艺术大展”作为首届“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的艺术的主体进行展出。展览的场地被安排在滨江旧工业遗存的四个油罐中,与西岸双年展的中心展区——原上海水泥厂预均化库相邻。如此将声音艺术纳入当代艺术体系,并与建筑、影像、戏剧共同呈现,在国内尚属首次,在声音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如此规模与密度的集中展出亦是难得一见。四个巨大的油罐划分为四个展区,编号1、2的油罐为群展形式,参展艺术家来自大陆和港台地区,以完整展现中国声音艺术的多种面向:台湾艺术家曾伟豪的《声林》将录音频率图翻转,在一面墙上绘制了树干一般的黑色线段,观众被邀请参与绘制出树的枝杈。而当参与者一手接触墙面,另一只手使用展览方提供的可导电的油墨笔涂鸦时,人体便成为声音传导的介质触发出不同的声响,形成视觉、触觉和听觉的互动;殷漪的声音装置作品《第一公约》在展厅中设立了一条短暂的听觉道路,地面的临时斑马线与矗立在斑马线两端的交通信号灯模拟出城市马路的场景,安置于斑马线之上的12只耳机中播放着在世界上各个不同城市录制的交通信号灯的指示声音,探讨日常的声音景象,暗示声音系统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影响;林其蔚著名的声音行为《音肠》与徐程的作品《日轮》均以录像的形式呈现,前者以影像作为记录的媒介,而后者通过影像媒材的特性,使用并置、慢速播放等方法将现实中人们熟悉的声音转化为一个虚拟怪异的声场;王长存的《增强冥想》和姚大钧的《社会媒体之声》则利用电脑、手机终端的应用程序将声音引向更加日常的网络行为与虚拟生活。

3号和4号油罐的展览空间接续了前者的思路,分别展出了内地艺术家姚大钧的《罐听上海》和香港艺术家杨嘉辉的《室乐》,以个展的方式进一步呈现艺术家更为完整的个人项目。《罐听上海》依照油罐的空间和声场的特性进行创作,在油罐的环形墙壁边设置了一圈用木板隔开的座位,姚大钧借用了英国哲学家边沁于18世纪提出的环形监狱(panopticon)概念,让所有观众置身其中感受全景式的观看与被观看。黑色的座椅与红色LED灯带将整个密闭的油罐内部空间设置为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告解室或心理治疗沙龙。每个座位上通过立体声耳机循环播放艺术家从上海采集来的各类声音片段。相较于《罐听上海》的宏观结构,4号厅中 杨嘉辉的声光装置《室乐》则选择了更为微观的呈现方式。其出发点来自对西方古典音乐中的“四重奏”的历史想象,通过数组细小的物件组成的装置以及弱音源和光线的变化来阐释四重奏中的句式结构。为声音本身增加了“亲密”、“隐私”、“形式主义”、“物质性的纯粹”、“平等参与”等理想化的想象空间。

与白天的视觉展平行的“上海声纳”声音表演现场则是本次声音艺术大展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双年展开幕连续两晚的户外演出无论演出阵容还是视听效果均达到了国内同类演出的最高水准。除一直为本土声音爱好者所熟悉的王长存、楼南立(B6)、颜峻、虐待护士等国内艺术家,来自德国的视觉及电子艺术家Carsten Nicolai(Alva Noto)、日本实验噪音音乐家秋田昌美(Merzbow)、荷兰实验人声表演艺术家Jaap Blonk、美国顶级搓碟DJ Qbert等重要的国际艺术家的加入,为这次声音艺术大展带来了国际化的面貌。同时作为后续,在新时线艺术空间展开的艺术家工作坊也为本土艺术家和创作者们提供了经验交流的机会。首晚演出中,新媒体艺术团体RMBit(人民比特)的影音互动即兴现场令人印象深刻。这个新近成立的年轻团体的4名成员均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开放媒体工作室,他们的现场表演通过啪啪、微信、微博、Facebook、Vine等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声音与影像数据收集采样,再于现场进行即兴编曲,以极具科幻感的庞大的声音影像信息流轮番刺激着视听,并引发了观众对社交媒体的讨论,令人对中国声音艺术的新面孔产生了期待。

双年展的中心展馆中,一条按时间顺序书写的环形“中国声音艺术时间轴”盘旋在展馆地面。而将2003年“北京声纳”定为声音艺术的起点,“全面”与“回顾”正是策展人姚大钧选择参展艺术家和作品的条件。纵观中国声音艺术的发展,“转速:中国声音艺术大展”既是回顾也是开始。如同声音艺术在发展之后选择回到艺术史中追根溯源一样,此次双年展也正试图将“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诞生100周年”与“意大利未来主义声音宣言诞生100周年”一同提出,并以此作为声音艺术发生的重要时间节点。作为国内首次大型的声音艺术展,“转速:中国声音艺术大展”第一次将声音艺术纳入到国内的当代艺术展览体系之中,同时也将尚在起步阶段的声音艺术置于一种特殊的处境中——在视觉艺术主导的双年展体制下,声音艺术家只得将来源于音乐和声音等非物质性的创作“被动地”为作品选择一个视觉化外壳。在关注与曝光逐渐加温的当下,声音艺术在音乐与当代艺术中的共同区域是否需要明确的划分,抑或只能以视觉艺术方式呈现?个中问题仍缺少明确的答案。但通过这次展览所产生的讨论,对中国声音艺术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开始。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