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温暖背后的恐惧
0条评论 2013-12-20 10:04:1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曹俊杰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

试想一个84岁的老奶奶,坐在轮椅上,跟你说着“我希望世界和平”之类的愿望。你是作何感想?孩童般的天真,不识事务——文明的冲突正主导着世界秩序。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真有这样的力量,能让你相信她所深信的。

她就是日本的国宝级艺术家草间弥生,一个喜欢用圆点和网格进行视觉创作的艺术家,她被称为“与艺术结婚的人”。12月15日至明年3月30日,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巡展在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内展出,这也是在中国内地的唯一一站, 展出草间弥生一百多件作品,包括影像视频、绘画、丝网印刷作品、标志性的巨型南瓜雕塑、大尺幅的装置等等。这场巡展还将去往首尔、台北、新德里等亚洲城市。

草间弥生所深信的,在于她能通过她的艺术改变世界——尽管这在严肃的文化艺术批评界,被引为笑谈。她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纽约的嬉皮女王,反战、裸体、身上绘上大量的彩色圆点,这是草间弥生的标识。当然,她也不认同别人拿她同安迪·沃霍尔等美国波普艺术家相提并论,她渴望做博物馆里的蒙克、弗洛伊德。

草间弥生的这种自信,并没有因为有人龃龉而丧失,她不断地告诉旁人:除了成为艺术家,她的人生没有第二条路;艺术就是她的生活;艺术成了她自我治疗的方式。

或许,偏执型幻想症(这并不是贬义,而是事实)帮助了她,也帮助了她赖以维系的艺术本身。人们提到草间弥生的时候,都惯用:这是草间的世界,这是草间的梦。她的世界和梦,看上去具有温暖而感人的力量,像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可是,如果深究下去,则都是她的恐惧造成的。

草间弥生所塑造的“梦”首先来自于她自身。她自小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中——一个神经质般的母亲,一个经常出轨的父亲。在草间弥生的自传中,提及她的童年,她说自己喜欢躲在谷仓里画南瓜、花朵,她甚至觉得植物在和她说话,发出微光。

这成了草间弥生日后一个主要的创作线索。她把这些无穷的圆点画满在黄色南瓜之上,南瓜因此像是有了生命。她把这些特定的元素再不断进行反复、增生、繁殖,这其实是来自她强迫症和幻想症的源头,她将充斥在自己脑海中的奇怪影像倾倒出来。

但其实她的作品远不止南瓜如此,不仅包括绘画、雕塑、行为、影像,甚至时尚业有所涉足。走入草间弥生的世界,仿佛走进了一个由图案、色彩、明暗交错而又不断消除外延的边界,可以进行无限扩张。

譬如草间弥生在本次展览中的三楼的一个作品《I’m here,but nothing》,这是一个由圆点密密麻麻覆盖的房间——这样的视觉交错尝试,草间弥生经常使用。在这个荧光的黑暗房间里,有日常所见到的一切事物,沙发、桌椅、地毯、书籍、电视、衣饰等等,无数黄色的小圆点不规则地覆盖它们,给观者提供了一种虚幻的体验:那些物体的本来形状似乎被打破了,它们互相联系在一起,它们在荧光中闪烁。

草间弥生说,她会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感觉到“自我消融”。这种逃离感,在她展出的另一件代表作《菲勒斯船》上鲜明地表现出来。她把她所恐惧的,做出一些具体的形状——有一些类似于男性的身体特征,这可能与她童年的创伤有关。她把它们复制成很多,装满一艘带桨的小船。这艘小船被安置在一个贴满了墙纸的房间内,每一张墙纸都是以俯视的角度来描述同一艘小船。于是,即使没有类似的心理恐惧,呆在草间弥生的房间内,也容易被吓坏,那是被草间弥生所描述到极致的恐惧。

与草间弥生早期单色调的绘画作品相比,现在草间弥生所创作的,则是采用了一种更加强烈并且鲜明的表现形式。展览中的《我的永恒灵魂》系列绘画,是她从2009年至今仍在创作的方向——最早在英国泰特美术馆2011年的草间弥生回顾展上展出。她用重复的网格和波点,即兴完成这些作品,她将醒目的颜色和金属颜料与她的色感融合在一起,把具象和抽象的图像混合地渲染在画布上。这些作品似乎预示着她找到了心灵的平和和精神混乱状态的改善。

现年84岁的草间弥生每天往来于医院和工作室之间,几乎每天要绘画8个小时。“我想画1000幅至2000幅画,我想要继续画画,即使我死了,我也会继续绘画。”她说。在描写极致阴暗面的背后,草间弥生希望能唤起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爱情的渴求。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