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艺术市场时局】回顾中国拍卖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0条评论 2013-12-20 14:32:35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冯漫雨

\

TEFAF上的中国买家身影

三“中国买家”崛起 受全球关注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开放。中国艺术品受到外国人士追捧的同时,中外人士的大量参与使得中国艺术品源源不断从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回流。颇受瞩目的件事可追溯到2010年,一位中国买家在伦敦Bainbridges拍卖公司的小型拍卖会上,以5.5亿元竞得一件乾隆珐琅彩转心瓶,震惊世界,“中国买家”被迅速放大。虽然该瓶一直未有付款,却不妨国内外媒体关注这个特殊的中国收藏群体。近日,收藏大鳄刘益谦于纽约拍下的苏东坡《功甫帖》在海外完成交割,抵达上海自贸区,办理了相关手续,并有望在龙美术馆浦西馆开馆展上与观众见面。业内资深专家季涛表示:“目前北京、上海等多个口岸,对中国文物艺术品入境的管控已经有所调整。有的海关对文物入境基本上免税全放行;有的海关要求不超过10件即可直接通关。”这也充分表明,政府对“中国买家”搜集海外散失文物并带回内地收藏的支持态度。 

目前,中国买家已被视为艺术品及拍卖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客户群体,世界最著名的古董艺术博览会TEFAF在2011年迎来了第一批有组织的中国收藏家;2012年,由国内不同媒体或机构组织的一百多位中国藏家更是“浩浩荡荡”奔走荷兰,为此,TEFAF还专为中国收藏家举办了一场“中国之夜”酒会,“China”在这一届TEFAF上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词语。TEFAF欧洲艺术基金会执行委员会主席本・杰森表示:“中国买家是在最近几年突然出现的”,并将那些新近涌入收藏界的中国收藏者形容为“视觉性或者市场性”藏家。国际艺术品拍卖公司佳士得伦敦分部发言人马修·帕托姆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力量”加入国际艺术品买卖市场早就见怪不怪了。他说,中国买家最近两年在佳士得拍卖行的竞拍总价增幅高达94%。他认为,中国买家总体而言都是成熟的竞拍者,有很好的资金背景,对于艺术品市场的了解也在加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买家的年龄也在不断年轻化,”新贵收藏家的迅速崛起,国内艺术品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其收藏或投资需求,越来越多的买家开始关注海外市场,“海外淘宝”渐成收藏风尚。

四、海外藏家抢购中国艺术品

在国内藏家在世界范围内收藏艺术品的同时,受中华文化影响巨大的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地的藏家也是目前购买中国艺术品的一支强劲的力量。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的华侨甚多,他们不仅收藏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也收藏油画、水彩、水粉等多个绘画门类。韩国一直对中国传统水墨和书法艺术尤为热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国艺术品的主要输出地。日本近几年也频繁参加上海、北京、香港和台北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专场。新加坡的中国艺术品买家仍以华人居多,他们对现当代中国艺术品更为关注,在选择画种方面也各有侧重,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书画作品。中国传统艺术品作为东方文化和精神的代表,一直在欧美地区古代艺术品交易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目前更是愈来愈受到欧美人士尤其是当地华侨的追捧。不难理解,对中国艺术市场前景看好,外国人士对中国艺术热情不减的主因。

尽管近两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遭遇明显回调,但其在全球所占份额的领先势头却依旧不减。在《2012年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中显示,在2012年中国内地成交额大幅回调,导致全球市场缩减37%的背景下,海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成交额稳定,总成交额达166亿元人民币(25.2亿美元),较上年度增长2%,占全球市场的36.5%,一个全球性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已经形成。

中国拍卖市场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愈加凸显,但值得反思的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与国际艺术品市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业内人士建议: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内地的拍卖市场只有从结构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各拍卖公司寻求差异化经营、专业化经营,逐渐建立自己的企业特色,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才能顺应拍卖市场的国际化趋势。

 

【编辑:冯漫雨】

编辑:冯漫雨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