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画坛年度大事记:黎雄才称霸春拍 荣宝斋进驻广州
0条评论 2013-12-30 10:02:25 来源:新快报 作者:韩帮文

■艺博会展场过道。

■艺博会展场过道。

\

黎雄才称霸春拍

岭南板块渐受市场重视

3月31日,北京荣宝斋2013迎春拍卖会“近现代书画及文人信札”专场正式举槌。其中,黎雄才1984年创作的《长青不老松》以8960万元落槌,超过预估价10倍。

而雅昌艺术网发布的“2013春拍报告之艺术家榜单”显示,黎氏《长青不老松》价格大幅抛离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夺得第一名的宝座。8960万元的成交价不仅刷新了画家本人单件作品的最高纪录,也创下岭南画派作品的最高价。

黎雄才是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擅长巨幅山水画,精于花鸟草虫,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被评论界称为“黎家山水”。此次画作在拍卖市场上“春雷一声响”,尤引各界关注。甚至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这正是岭南板块走俏的强烈信号。

雅昌艺术品数据显示,2013春秋两季,岭南板块整体表现出色,杨之光、林墉、林丰俗、陈金章、陈新华、方楚雄等当代岭南大家作品的拍价纷纷超过10万元/平方尺。

广东省拍卖业协会会长雷敏曾预言岭南画坛的市场行情将持续走高。“这的确是一个好的投资点,将来也会成为中国艺术市场的主要增值点。但须谨记,当代岭南有市场局限性,这主要是全国艺术界及市场界对岭南艺术的认知仍有提升的空间。”在她看来,伴随着更深入的学术梳理,更有力的宣传与传播,更全面的推广与介绍,岭南板块会有更灿烂的市场前景。

荣宝斋进驻广州

效果如何仍要拭目以待

作为艺术品经营的龙头企业,荣宝斋9月29日正式落户广州。这是荣宝斋在华南地区开设的首家分店,店内除了荟萃原创字画、木版水印画、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品、美术和艺术类图书、工艺品等,还设有展览厅,为广州和周边地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展示、购买、交流、艺术品咨询等服务。

荣宝斋的前身松竹斋南纸店,创始于1672年,1894年开设分号——荣宝斋,与松竹斋并存两年后,以荣宝斋的名号独立经营,在此期间增设“帖套作”机构,为后来的木版水印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0年公私合营,1952年荣宝斋转为国有企业,并以郭沫若书写墨迹“荣宝斋”为标准的商号字样。荣宝斋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文化品牌,隶属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资深收藏家邝根明表示,曾经的荣宝斋得天独厚,在改革开放初期,信息还比较封闭,外国人要到北京买字画,首先就到荣宝斋,所以当时的荣宝斋光“坐着”就有无数上门求画的外国商家,自然不用愁。但现在资讯发达,艺术品交易四处开花,荣宝斋面临的挑战将日益加剧。

事实上,荣宝斋也开始谋定后动。荣宝斋(天津)有限责任公司称将推出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发系列计划,力图改变等候买家上门购买的“坐店”经营模式。而荣宝斋在济南、广州、香港等地几乎同一时段开设分店,意味着它向外扩张的战略开始实施。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以前“皇帝女不愁嫁”的“坐店”模式确实已经不适合当下发展,百年的艺术巨轮需要主动迎合市场发展寻找新商机。

收藏周刊记者曾多次前往位于越秀区东湖路的荣宝斋分店,人迹寥寥,而岭南本地名家作品亦鲜见。“荣宝斋南下广州,对广东市场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是一种北方文化到南方交流的举措。然而,具体效果如何,仍拭目以待。”知名藏家严君云的几句话道出荣宝斋南下本土化任重道远的情况。

18届广州艺博会开幕

艺博会连年上台阶

到了2013年岁尾,艺术品市场的颓势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就广州而言,诸多画廊经营持续低迷,而拍卖会的豪言壮语也并未形成气候。就在这样艰难的市场困境中,12月12日,深冬临近,新一届的广州艺博会开门迎客。

来自20多个国家的画廊、艺术机构携近2万件(套)艺术品参展,VIP预展首日即迎来4000人次入场,成交额将近8000万元,5天时间里,现场成交额超3亿元。而去年艺博会,成交额达到2.26亿元人民币。

仅仅根据主办方提供的相关数据判断,广州艺博会连年上台阶,值得可喜可贺。

作为中国诞生最早的艺术博览会,广州艺博会已经举办了18届了。人到了18岁,便是成人了;而广州艺博会办了18届,是否到了加冕成人礼的时候呢?

去年5月,收藏周刊记者零距离观察香港艺博会(现已更名为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却得到令人大跌眼镜的事实。艺博会艺术总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广州艺博会闻所未闻;而记者随机采访了十余位国际一线画廊负责人,也均表示从不知道广州有个艺博会,更遑论前来参加。

或许,如果有一天,诸如广东美协主席许钦松等画坛领军人物不再北上荣宝斋做展览,而是积极参与家门口的艺术盛会,广州艺博会应该算足够成熟了,品牌足够硬了。

新快语录回顾

一流拍卖行早已无法避免赝品,而二三流拍卖行可能全军覆没,全场拍品都有可能是假的。

——陈履生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我们当下的画家会有“经营之举”,但就是缺少“若不经意”,若不经意才是最高境界。或者说,我们是在“举轻若重”,而前辈们则是“举重若轻”,相差太远了。

——梁照堂著名画家、书法家父子兄弟之间亦师亦友,亲密无间,自由发表意见,互相反驳争论,完全是一种平等交流的文化氛围。这种“平等”,甚至到了连客人在场也毫不收敛的地步,以致令一些“父执辈”见了,为之大吃一惊。但父亲却从不以为有失他的面子,相反,还颇以此而自得自豪。

——刘斯奋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