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终于在2013年底关门了。“关掉太可惜了”是99创意中心的结束语,但这是件迟早的事,因为它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它的旧体制注定了其结果,即它不是一个非营利艺术中心。尽管是一个国营单位,但这个国营单位对创意中心的要求是自我创收,即空间是用来营利的,而营利的主要方式就是像政府美术馆那样出租场地,然后像画廊一样地卖画。如果不出租场地不卖画,那就意味着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更不可能用自己的资金做学术项目了。
上世纪90年代晚期,我就撰文讨论中国的艺术制度建设问题。当时主要针对基金会和非营利机构的缺失现象,接着针对美术馆的假象,现在,“非营利”一词虽然经常出现,但制度上的非营利制度系统却并没有建立起来,这不仅由于美术馆系统还在出租场地做展览,还由于非营利艺术中心(那种艺术空间或艺术家工作室驻留,从管理上讲,它登记注册为非营利社团,所以从法律上来讲是不能涉嫌任何商业行为的)系统的空白。
“生态”如何平衡?
按理说,一个美术馆的建立,可能需要有十个非营利艺术中心来对应,才能做到生态平衡,美术馆才有更多艺术家及其作品可供选择、展览。这些年,称为美术馆的空间一个比一个大,而艺术中心却提都没人提。艺术展览是通过基础的画廊、艺术中心,然后到美术馆这样的程序推进的,艺术中心的重要性在于画廊是商业机构,没有商业价值的前沿艺术很难进入画廊,这样,就需要有一个地方让前沿艺术有结果或没有结果地生长,而这个可生长的地方就是艺术中心。所以艺术中心不只是简单的叫法,它是资助非商业艺术或假设没有商业价值的艺术的机构,这种机构其实也是对画廊的一种制约和引导,因为有艺术中心为艺术家创造实验的条件,并可能以学术的成果进入美术馆展览,而促使一部分画廊不得不走前卫画廊的道路。其逻辑是,只有实验性的艺术才有艺术史的价值,而有艺术史价值的艺术品才能有更高的商业回报。在这个层面上,画廊与非营利艺术中心在方向上会有一些相同点。当然,艺术中心更会以不要任何商业回报而显示纯学术为其唯一的战略,而美术馆是从画廊和艺术中心去选择他们认为正走向成熟的艺术家,并为这些艺术家举办非营利性展览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美术馆是检验画廊和艺术中心做得好不好的机构,一个画廊和艺术中心能有多少艺术家进入美术馆展览将是他们关心的内容。
“中心”靠啥存活?
如果画廊靠商业回报来存活,那艺术中心靠什么存活?在我国,出租场地和卖画是普遍认为的一种存活理由,但这种理由是违背艺术中心的非营利制度的。艺术中心的资金来源往往通过项目向基金会申请,它的目的是为艺术家提供创造思想和新艺术的条件。如果我们说美术学院是培养艺术家的话,那艺术中心就是艺术家再培育地,除了画廊代理的艺术家可以从事创作外,艺术中心更是资助艺术家创作和展览的地方。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不久前举办了“如何建设艺术中心”的闭馆小论坛,据英国邓迪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馆馆长郝亚冬介绍,除了大学的基本资金保证外,她每年的展览项目是向英国的各个基金会申请资助来保证学术展览的。而现任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执行馆长介绍了他在香港的经验,当时他们创办的“艺术公社”这个非营利艺术空间,每年可向香港艺术发展局申请一年资助,包括场租费、行政费和项目费三大块,并在每个项目的请柬上写上非营利机构的说明,一点都没有营利的企图。就是这样,在艺术公社举办了很多有思想价值的前卫艺术展。
国内并非没有非营利艺术空间,由艺术家自己办的下河米仓,就试图做成一个实验性的空间,但这种靠艺术家自己掏腰包来维持的空间,与那种有常设基金会每年都可接受非营利艺术机构的申请作为保障的制度完全不同,它们都会因各种原因开了关,关了开。所以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关门论坛上,我说:“99关门了,艺术中心的讨论应该开始了。”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