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北京首拍
上海的陈女士想为自己的美国藏家朋友在国内出手一批法国印象派名家油画。但是,几个月的努力下来,这批最低估价都上百万美元的作品,并没找到新的主人。如果与国内拍卖市场的书画作品高价相比,百万美元的艺术精品并非超出市场承受范围。但为何西方的经典佳作难以在中国找到买家,为何雷诺阿、莫奈等世界大师的作品,往往敌不过同时代齐白石、张大千书画创造的高价?
或许,很多业内人士把2013年苏富比、佳士得正式在中国内地开张称之为中国艺术市场“国际化”的一个信号。但中国艺术市场在“走进来”“走出去”,与国际市场融合的过程中,仍有很多无奈和困惑,这条路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国际化的难题
2013年12月23日上午10时,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作为指导单位,99艺术网主办的“第四届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CAMS 2013)”上,苏富比(北京)拍卖有限公司总裁温桂华提出,目前,国内外艺术市场门槛趋于平等,买家、卖家群体对作品优劣的把握能力和审美取向都开始趋同。几年前尤为明显的价格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也越来越趋于缓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还是融合度会越来越高,这是大势所趋,苏富比进入中国北京,是基于对中国市场多年观察和研究的结果。”
近些年,中国买家到海外“淘宝”的越来越多。从一年一度的“马斯特里赫特欧洲艺术和古董博览会”,到欧美各大拍卖行,从前些年的以购买海外中国艺术品为主,到越来越多的选择欧洲艺术品,中国买家的视野更加广泛,出手也越来越大胆。2013年,大连万达集团在纽约佳士得以2816.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2亿元)拍下毕加索名作《两个小孩》,成为中国人在海外购买西方艺术品的一个轰动案例。
毕加索名作《两个小孩》
尽管如此,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国内对于西方艺术品的大宗交易尚处试探性阶段,中国买家对于西方艺术品的购买倾向仍不明朗。
除了海内外拍卖企业对中国买家的试探,“艺术北京”执行副总监姚薇多年来一直尝试将国外画廊引入中国艺博会,其中的艰辛,让她有颇多感慨。在她看来,尽管一些中国买家已经开始将目光投向西方艺术品,但是,中国买家接受国外当代艺术品仍有困难。她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以艺术北京每年的举办经验来看,培养中国买家对国外艺术品的兴趣,一直是他们努力的方向。然而,效果并不明显。“国外画廊带来的艺术家作品,哪怕是日韩画廊——比较贴近东方审美的当代艺术品——也很少有人问津。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培养这个市场,但收效甚微。”她无奈地说。
对此,温桂华也有同感:尽管,近些年的买家当中,买进西方艺术品的人开始多起来,但一方面只是集中在西方经典作品。
“走进来”的困境
近些年,在各大拍卖行的“走出去、走进来”的发展战略之下,中国香港与内地市场中,买家卖家的重叠越来越大;而两地拍卖行拍品的共性,也让这种趋同性愈发明显。“无论是在北京做拍卖,还是内地企业到香港做拍卖,在保持自己特点的同时,共性的东西会更多,完全个性化的拍卖不存在,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温桂华说。
然而,这种“融合、趋同”的发展趋势,在遇到现实问题的时候,往往阻力重重。其中的一项,就与外资企业在华拍卖的种种限制有关。中国目前的政策并不允许外资企业在华拍卖中国文物,甚至一些去世的当代名家的作品也在禁止之列。“包括陈逸飞、吴冠中(的作品)都不能拍,所以只能拍现在活着的画家(的作品),这一块受限制比较大,发展空间相对较小。”温桂华表示。
在另一方面,以经营西方艺术品为主的苏富比和佳士得发现,国人对西方艺术品的接受度发展十分缓慢。“国人目前接受的也只是像毕加索这样的世界名家。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温桂华说。
此外,国内在西方艺术品鉴定方面仍然捉襟见肘。去年4月,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在厦门保税区举办的中国首场西洋艺术品拍卖会,以暗淡的成交率收场。在举办这场拍卖会之初,华辰拍卖总经理甘学军就已经向媒体诉苦:“尽管按照规定,超过一百年的文物进口是可以免税的,但是西方艺术品由谁去鉴定年代?谁是权威?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们的专家研究的是中国文物,很少有人研究西方艺术,所以这个鉴定和出具证书谁能说了算?”这些西洋艺术品,最终只能由符合国家认证资质的中国艺术品的专家代为鉴定,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想要涉足西方艺术品拍卖的企业来说,解决起来的困难不亚于税收问题。
这或许就是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寇勤所说的,“国内的所谓‘国际化市场’并不完整”的问题所在。
“走出去”的无奈
“中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税收、出关、入关等等方面,与一个完全开放的经营环境存在差距。”寇勤直截了当地表示,在国内海关、文物检查政策、税收等问题上,海外的文物艺术品回流的技术性问题还没有妥善地解决。“到手的资源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却无法在内地实现拍卖。”他的话道出了拍卖人的苦衷。
今天,中国拍卖行业的激烈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两家海外机构的进入,更是让中国本土的拍卖企业面临巨大挑战。不过,在被“走进来”的企业逼迫“走出去”的时候,本土拍卖企业也得到了启发:外资拍卖公司能够准确把握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时机,对于中国内地拍卖公司今后如何跨入国际市场具有参考价值。“苏富比、佳士得很早就在中国内地设立了办事处,海外大公司深谋远虑,布局很早,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赔钱。这耐心和战略上的安排,是很值得我们的拍卖企业学习。”寇勤说。
尽管,“狼来了”的话题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是,去年中国内地的几家龙头拍卖企业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中仍然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尽管在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看来,中国的拍卖艺术品市场的生态跟海外的生态仍存在很大差距。寇勤也认为,二者之间的差距还体现在不同拍卖的理念。“是以多取胜,还是以精取胜;是以提供大众服务支撑的高档艺术品交易,还是以优质服务支撑的拍卖?这是深层次的经营理念问题。”但事实证明,一些 “走出去”的企业,已经逐渐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新路径。
以近些年中国嘉德在香港的业务开展为例,与之前在内地拍卖时邀请海外藏家参与的状况就有了很大不同。副总裁寇勤表示,最明显的就是买家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嘉德在香港拍卖已经三次了,以前二十多年中,从来没有跟嘉德打交道的东南亚藏家,如今已经占到我们香港公司客户的30%,这个数字的含金量远远大于某一个拍卖标的的成交价、成交额。虽然只有三次拍卖,规模也不大,但是收获还是非常明显的。”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