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美术馆最近的展览《听潮观雷》现场
时代美术馆的展览空间
随着2014年的到来,不少本地民营美术馆都走入了生命的第三、第四、乃至第五个年头。谈起过去一年的状况,几位接受采访的美术馆负责人都表示,社区观众对于当代艺术的关注度持续提升,是他们最大的收获之一。与此同时,如何在美术机构、艺术家和观众之间建构更加良性的关系,并保证美术馆流畅运营所需的资金,都是它们在未来的成长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近几年,一些非盈利、半盈利性质的美术馆和艺术空间纷纷在广州建立。与画廊等拥有明确盈利模式的机构不同,这些民营美术机构在大众与艺术之间承担着更加公共性的责任。身处城市社区之中,它们是向市民展示当代艺术的重要平台。
市民从看美术馆到欣赏美术
作为广州第一家民营非盈利性的美术馆,53美术馆在统计了参观者流量之后,对展馆的开放时间做出了调整,由原来的白天开放、晚上闭馆改为上午闭馆、下午至晚上九点半开放。
馆长李琼波介绍,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上午看展览的人流量偏低;二是为了方便附近社区的居民,让他们在白天结束工作后,晚上有机会以散步的方式到美术馆来看看。
新的开放时间让晚上来53美术馆参观的人流量逐步增加,全天人流量亦有所增加。时代美术馆执行馆长赵趄也表示,据该馆的统计,来看展览的人流量每年都有稳定增长,特别是社区观众,他们越来越多地尝试接受并进入美术馆,这种趋势较为明显。
此外,李琼波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观众来53美术馆,最初只是出于好奇心,想来看看美术馆是什么样子,并由此引发了对美术本身的兴趣。
无独有偶,这种现象在位于老城中心东山区的逵园艺术馆显得更加典型。
逵园艺术馆艺术总监黄轶群说:“其实一些观众开始不是冲着艺术来的,因为我们的展馆是一栋老宅,他们抱着想看看文物老建筑的心理走进来,此后在感受艺术作品的同时和我们会有交流互动,认识到艺术其实并没有那么高高在上、那么难懂,成为潜在的参观者。慢慢地,他们会开始关注我们所有的展览,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艺术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人群不断拓展,品味不断提升
据李琼波介绍,53美术馆的参观者以周边的居民、业主和学生为多,看展人群的类别和结构近年正在逐步拓展,例如一些喜欢美术的学生可能会带着家长一起来参观。
黄轶群表示,从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逵园艺术馆每个展览的参观流量保持在7000~8000人次之间,质量较高的展览可达上万人次,预计这个数字还将有稳定增长。
除了年轻人和学生,一些年龄较大的市民本来更加关注书画等传统艺术,如今也会经常走进美术馆看看当代艺术。虽然他们对当代艺术不甚了解,却很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参与艺术馆举办的艺术讲座和活动,在交流中更多地认识当代艺术。
“我和我的合伙人认为当代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某个高高在上的小圈子。”黄轶群说,“成立这个艺术馆的时候,我们就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预计到当代艺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大众与它慢慢接触。然而这两年来,无论是艺术馆发展的速度,还是观众的反馈,以及大众对当代艺术的认知,情况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
美术馆尝试与国际艺术接轨
事实上,市民对当代艺术的认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术馆与艺术家合作的规模和品质。而对于过去一年本地艺术生态的发展,几位受访人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包括市场气氛、大众的关注程度和媒体报道都有所增加,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趋势。”赵趄说。黄轶群还提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愿意通过开办展览寻求进入美术市场的渠道。
另一方面,除了与本地不断涌现的中青年艺术家合作外,不少本地民营美术馆都开始将合作对象拓展到更加广阔的视野。据李琼波介绍,53美术馆去年举办的展览就同时包括了本地、外地和国际艺术家。
在这点上,一向走在学术前沿的时代美术馆于去年邀请国际知名艺术家皮皮洛蒂·瑞斯特举办了为期四个月的个人展览,显示出与国际前沿艺术接轨的势头。
“在经过了2011、2012年的积累以后,2013年举办皮皮落蒂的展览,对我们非常重要。”赵趄说,“这次展览策划了一年半之久,无论是美术馆学术方向的确立,还是在与艺术家的充分合作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在这个角度上,时代美术馆在2013年确立了新的水准。”
免费的艺术,昂贵的美术馆
目前,广州大多数民营美术馆举办的展览都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然而艺术是昂贵的,在免费开放的背后,美术馆本身需要承担高额的运营费用。事实上,广州地区几家较大的民营美术馆背后,都需要企业集团或经济实力雄厚的私人注资进行支撑,才能够保证艺术活动的正常进行。
李琼波说:“无论国营还是民营,美术馆缺钱都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情况。”他指出国外美术馆也同样面临较大的资金问题,只是在一些艺术比较发达的国家,赞助人和民众对艺术的支持力度更大,运营状况要相对好一些。
由于能够从时代地产方面得到全额的资金支持,与同行相比,时代美术馆没有太多后顾之忧。不过赵趄也表示,该馆正在尝试增加一些营收的项目,为艺术活动提供更好的资金支持:“第一是与艺术基金进行合作;第二是经营收入,包括书店、咖啡厅和出售衍生品所得的收入;第三是一些获奖项目所得的奖金。这些都还处于尝试阶段,还在建立运作方式、打基础,暂时不能说有很好的成效。”
咖啡屋不是独立经营手段
如今不少民营美术机构都已建有或计划建设配套的咖啡厅、书店和衍生品商店等设施。这些设施除了提供高雅、安静的环境外,也是一种消费场所。不过,大多数美术馆的管理者都认为,配套设施实际上是给观众提供更加舒适、人性化的参观环境,而不完全为了营收。
黄轶群说,在逵园艺术馆,由于场馆本身属于文物保护建筑,不允许明火,负责人团队为了更好地保护建筑,让艺术馆二楼的咖啡屋只提供简餐,以及一些有机的饮品,既能与艺术馆的氛围相契合,也能为艺术馆分担一定经济压力。
李琼波表示,对于53美术馆附属的餐饮服务,主要业务不是对外营业,而是供观众休息,或者作为内部研讨会、新闻发布会的活动场地。
“例如我们把收藏的艺术品放入酒吧,是艺术对实用空间的介入,可以让大家感受到当代艺术离我们更近。这种方式很好,但很难能变成经营的手段。想用它来赚钱,养活美术馆,是不太现实的。当然如果做得非常好,也未尝不可。目前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它与美术馆配套,而不是考虑独立经营的方向。”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