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博面对面】黄笃:国家平台呈现中国艺术内在力量
0条评论 2014-01-16 17:42:03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陈耀杰

\

艺术登陆新加坡中国国家平台策展人黄笃

【编者按】2014年1月15日下午2时(新加坡时间),第四届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VIP预展于新加坡滨海湾金沙会展中心开幕,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50多家画廊,其中亚洲画廊的比例占近80%,来自国内的画廊有44家,从亚洲画廊的比例可以看出,本届艺博会最大的亮点无疑是新版块国家平台的出现,博览会总监想要通过这样的平台打破亚洲文化壁垒,形成一个整体意义上亚洲,因此这个平台不设围墙,每年邀请一位策展人,通过他的视野呈现一年中这个国家艺术最新的变化及面貌,今年中国国家平台的策展人由黄笃担任,在展会现场,就中国国家平台艺术家的选择、策展人的策展理念等等问题,99艺术网采访了国家平台策展人黄笃

99艺术网:您作为此次中国国家平台的策展人,最初是怎么开始这个项目的?

黄笃:当时博览会联系到我,说要做这样的一个项目,我就答应了。

99艺术网:最初是怎么规划的?您事先知道是现在的规模吗?

黄笃:大致有了解,这个项目参与多少国家和地区,提前会给一个参考,我是根据这个参考展开工作的,比如展场的布局、艺术家的选择等等,这个平台策展人有很大的自由,同时还有画廊的支持。

99艺术网:国家平台的作品会参与销售吗?

黄笃:会有销售,比如艺术家王国锋的作品已经在VIP预展中销售出去。

\

王国锋作品《2012》No.1

99艺术网:在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上有怎样的考虑?

黄笃:比较有中国特点,粗犷、有力量,这种力量是内在的,与日本、韩国的那种精细很不同。艺术家选择了十个人,主要考虑的是,2000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发展很难去概括,因为非常的丰富,所以只是从一个方面入手,呈现的是一种面貌和现象,体现的是中国艺术所具有的活力和生命力。比如杨福东的作品是video,作品表达的内容很有意思,讲述的是农村人想进城,城里人想到农村,折射了中国很现实的问题。另外一件作品《2012》No.1 ,是上面提到的王国锋的作品,表现的是绘画和摄影的关系,作品拍的是北朝鲜,是一张真实的照片,但给你的感觉并不像,这主要是因为照片构图的戏剧化,艺术家张学瑞的作品,是一件毛衣,表达的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卢征远的作品强调的是雕塑的语言。

\

卢征远的雕塑作品

99艺术网:在艺术家的选择上,是直接找到艺术家还是先看作品然后联系艺术家?

黄笃:会看很多的资料,比如画廊的展览,然后再考虑谁的作品比较合适,作品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同时思想都有出处,比如有一组作品表达的是“笑”,这种想法是来自意大利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一本小说《玫瑰之名》,在这本书中讲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里面谈到了笑的问题,还有一些作品的概念来自语言学等等,作品质量都是很高的。

99艺术网:对于本届艺博会国家平台的设立您是怎么看待的?

黄笃:这是博览会的创新,以往的博览会基本上是画廊的聚会,时间长了会发现很死板,国家平台的加入使其显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当然要做好,很考验策展人的功力,对于展场的把控,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还要考虑到与整个博览会气质的融合呼应等等。

99艺术网:像艺博会和双年展的一种结合?

黄笃:主要是来自于巴塞尔的经验,巴塞尔艺博会的“艺术无限”版块就做得非常学术,比双年展要学术很多,往往作品的尺寸比较大,质量很高,这点可以平衡商业画廊带来的枯燥感,为整个展会增加一种活力。

编辑:陈耀杰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