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与生活之间:看忻东旺的艺术世界
0条评论 2014-01-17 11:40:3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王艺

  雪域远去 忻东旺

雪域远去 忻东旺

大多数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情感冲动往往要比理性思考来得重要,不发乎情无以形于画;但忻东旺却属于另类,他的创作过程往往是审慎的思考带动着深邃的情感,让手中逐渐显现的画面在成熟的技法之上还蕴含了更多精神性的层面。可以说,忻东旺称得上是画家中的思想家。

体现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思索总是和艺术家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作为“60后”的一员,成长于一个比较传统的社会环境里,长期以来面临着保守与开放、传统与时尚、稳重与张扬等双重环境的转换。因此,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内心通常都会处于一种微妙的纠结状态。东旺也是如此。在纠结的同时,他把敏锐的视角延展到画作当中,在他的笔下,每一个笔触似乎都在表现着模特起伏的情绪,每一处色彩似乎都刻画着模特鲜明的性格,每一个构图都是生活中真实和鲜活的一角。他真正深入到被描绘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也直指观者的内心,让人直面生活和艺术的真实。

自幼年起便有志于绘画,到知天命之年便有如此的人文关怀和理论深度,这种艺术上的高度与东旺自身的奋斗经历和强烈的艺术感受力有着莫大的关系。儿时村里长辈的赏识,少时启蒙老师的教导与父亲的支持,成人后遇到的各位恩师与知音,让他的艺术之路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分外扎实。有人可能会说他是一个幸运儿,但这份幸运与他自身的努力与坚持绝对是分不开的。

身为油画家,忻东旺也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和理论中汲取了充足的养分,比如他的很多灵感来自汉代陶俑,汉代陶俑兼备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线性造型与西方人物画的立体造型的双重特征,东旺在创作过程中用油画的形式将其特性重新加以塑造。再比如,东旺在打稿勾画人物轮廓时,总是以手中的油画笔替代毛笔、以油画颜料中的熟褐或黑色代替中国画的墨色,以浓淡干湿兼备的线条勾画出模特的整体轮廓,一蹴而就;再以冷暖、明度等不尽相同的色块层层覆盖,在中式线条的虚实之间,实现了西画追求的真实感。中画所追求的文化心理空间和审美空间,在西画所看重的生理视觉的自然模仿的基础上得以实现,东旺用自己的扎实的技艺、独特的思想自由地游走在中画与西画之间。

忻东旺在几十年的艺术创作中,所描绘的主体多是社会底层人物。在上世纪90年代,东旺率先在城市里画农民工,多年来,底层人物众生相在他的笔下跃然纸上。在总结自己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时,忻东旺曾说:“我遵循的绘画原则是:要感到而不是看到,要表现而不是塑造,要以情代理,而不是有理无情。我努力追求博大的气度,而又专情于最细微的刻画,而这一切都不仅仅是视觉中的存在,一定是心灵中的感悟。”正因为他是如此地注重与刻画主体心灵上的沟通,在他几十年的创作中,尽管其艺术创作的主体始终是社会底层人物这个群体,但他真诚地与每一位模特进行心灵的沟通,他的艺术创作才没有落入程式化、脸谱化的窠臼。

忻东旺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建立起独一无二的坐标,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寻找柏拉图式的正义,直面那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结构比例、线条明暗、冷暖色彩之外,还执著追求着意象、情趣等非“虚妄之相”的东西。几十年如一日,由此建立起独特的忻东旺式的美学乃至哲学思考。他的作品可以放到写实艺术里边,也可以放到现实艺术里边,因为同时具备了两方面的特征。现实主义不仅在于细节描绘的真实精确,画面经营的详略得当,笔墨技法的准确纯熟,更在于悲悯的情怀,立意的高远,在于对现实境况的深刻了解和把握。“愤怒出诗人”,那么同样的,关注现实,投身时代的洪流,而非“躲进小楼成一统”,才是当代现实主义画家应有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境界。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疾苦声”。忻东旺就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将他的生活与艺术创作融合为一体,时时刻刻观察着、探索着、追求着,在理想与现实之路上不断地寻找真实,在试图探寻自我心灵的同时,也希望通过艺术创作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美化世间的灵魂。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