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辞旧迎新之际,不少艺术机构蓄势待发赶在马年到来之前推出了开年大展或跨年展。上周,尤伦斯艺术中心推出两个开年大展“无家可归-季纯个展”及“徐震:没顶公司出品”;成都蓝顶美术馆辞旧迎新推出“今日的往昔-骏摄影展”;名为“密码(CODES)”的当代艺术群展在上海1929 Art Space开幕;“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首届基辅双年展影像作品回顾展在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开幕。
本展是艺术家季大纯在北京的首次美术馆级别的个展。展览位于UCCA的甬道、长廊,展出了包括专为本展创作的一系列新作品和过去十年的代表作品,近40件。展览规避简单化的归类,将关注点放在这位艺术家二十年来的创作实践和艺术语言上,梳理其艺术生涯最关键的几个时期,力求呈现其丰富性和多层次的陌生感。季大纯的艺术创作开始于1990年代初,一直在具象表达和抽象性的语言模式之间切换和交替推进。就像艺术家自己所说的:"这两种题材对我来说没有那么大差别,只是在一个时期中的不同时候画出来的,是调节一下自己的节奏,最后呈现出来的像是两个人的作品,这种结果也是挺意外的。"作为中国最具识别度的画家之一,季大纯的作品以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和对当代中国现实的讽刺性批判而著称。
这次展览,徐震本人与策展人都极力想让人们看到他从90年代末开始到现在的完整创作状态。50件装置、10件录像、40件绘画、拼贴和多件行为作品把超过1500平米的大展厅和大堂塞得满满当当,包括上空。即便如此徐震仍觉得尤伦斯空间太小了,“还有很多重要的大的装置作品没法运来”。你能感受到他对于本次名为“徐震:没顶公司出品”回顾展的兴奋。虽说是回顾展,但由于各个时期的作品并未按照时间线索放置,并且徐震、没顶公司以及没顶公司出品的徐震三个身份在作品中也无法清晰分辨,整个展览不是回顾展的梳理状态,反倒构建了一个新奇而古怪的世界。
作为本次“今日的往昔——张骏摄影展”的策展人,批评家吕澎认为,摄影师总是将镜头对着眼前的景色与人物,与他们一样,张骏也是这样拍摄他的作品,但是张骏给我们的那些很容易唤起追忆的画面并不像他人的摄影那样仅仅呈现眼前的景象,经过他的观看,经过他的处理,即便我们知道这张照片就是刚刚拍下的,也几乎很自然的将其推向昨日,推向岁月漫漫的往昔。此次展览展出的摄影作品,一部分源于艺术家张骏在2013年夏的欧洲艺术之旅,他追寻格列柯、梵高、毕加索等艺术家的足迹,踏访法国、西班牙、德国等多个艺术圣地;另一部分源于他对周遭朋友和事件的观察记录,用摄影的艺术语言讲述生活中的许多故事。宽敞明亮的新展馆里,布满了艺术家张骏对往昔的诠释。
如今,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代码”这一元素已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堆叠的代码充斥这我们的生活。艺术家通过不同的介质揭示了他们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范围当中对当下的认识,从大范围的意象到小的空间,甚至是平面中的构造,都在诠释着这一元素生成的过程。就像是一部智能手机,它便于让我们来记录事件和特殊的时刻,我们可以在网上发布,并与朋友们分享,无论身在何处 。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化的媒体时代,我们都在不断采用和创造新的代码,并与环境共享。艺术家将其打碎又修复,用自己的精神认识作为粘合剂,再投入到无限的空间中。这种元素的不断循环,同时又架构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格局。
此次展览的名称“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是对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经典著作《双城记》的致敬。策展人并试图由此揭示在当代艺术与美学的领域中,我们应当如何以史为镜,进而展望未来。在北美殖民地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进程中,萌发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现代人权理念首次得以被付诸政治实践。然而好景不长,尽管其萌芽呈现出积极的立意,人权理念在日后的革命实践中却被体现得愈发狭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近当代多场革命的核心理念中,将人权理念的负面外延和其正面主旨一并粗暴地囊括。
此次展览花大篇幅展出艺术家的写生作品,为什么这样做,策展人周翊介绍到:“享用一条时间线索来呈现艺术家的作品,从这里入手可以比较完整的呈现一个线索。”这些作品画都是旅行,是一种空间的旅行,而艺术家的作品内容是时间的旅行,不管怎样都有一种距离:“他对现实是保持有一定距离。他有通过自己画笔去评判的意识,他习惯用笔而不是用嘴去发声。旅行制造这种隔着的感觉。去别人的地方是远行,去画历史是时间的远行。他都是不直接说一个事,都是借一个什么去表达,这是我说的题材,被距离复活了。”
欲知更多精彩现场请点击99在现场
编辑:李保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