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美术馆 苏轼《功甫帖》新闻发布会现场
2014年2月18日,今天下午2点,上海龙美术馆在北京四季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现场展示了《功甫帖》原件,并对社会公布了《功甫帖》高清影像资料和技术鉴定结果,否定了此前上海博物馆指《功甫帖》为“清代双钩廓填伪本”的结论。今天公布的影像包括《功甫帖》1200dpi高清扫描图、6000万像素高清背光图,以及数码显微镜放大50倍效果图,主办方并用手持式无线视频数码设备对功甫帖进行了现场放大扫描。
这些高清图片,结合龙美术馆当天引用的机构鉴定报告和专家学者提供的最新学术文章显示,《功甫帖》为自然书写,上博“双钩廓填说”无法成立,上博文章不能推翻此前由安仪周、张葱玉、徐邦达等历代鉴定大家做出的功甫帖为苏轼真迹的结论。这也是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史上首次采用多种现代技术设备对一件古代书画作品做出综合鉴定。
过去两个月,《功甫帖》引起空前关注。这件由中国上海藏家刘益谦于2013年9月19日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用800万美元(大约5037万人民币)竞得的苏轼名迹,被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公开指为“清代双钩廓填伪本”,从而引发海内外媒体、收藏界、学者和相关机构的广泛讨论。
鉴于关注和参与这次讨论的绝大多数人均未见过原作,龙美术馆特意在发布会当天对这件作品进行了公开展示,并结合高清影像与到会人士一起比对见证了原作与钩摹本的诸多本质显著差别。
首次亮相京城的苏轼《功甫帖》,在高倍扫描仪和50-200 倍的光学放大镜下,现场清晰可见众多自然书写特性,例如回锋提笔处、笔画交叉处显然较浓的墨色;偏锋扫过纸面时偶然发生的不规则缺口,聚墨处边缘有自然渗出笔画边缘的痕迹,以及自然有力的游丝等。与之相比,在同样光源条件下,翁方纲勾摹本则可显见笔触的不完整,运笔有所迟疑,墨色有改的痕迹,墨色和勾的线不完全吻合,明确的边缘勾线等特征。
在做的《功甫帖》高清影像与技术鉴定结果情况说明中,主办方还援引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对功甫帖所做的技术鉴定,指出功甫帖用纸与北宋李建中《同年帖》、 苏轼《致知县朝奉》为同一种纸张。
《功甫帖》上的印章是本次发布会上的另一个重点。主办方结合最新的多位专家文章指出功甫帖上的两方残印,应该合并释读为“义阳世家”印。图像比对分析,这一印章与台北故宫收藏的北宋 徐铉 《私诚帖》 北宋 吕公绰《真诲帖》、北宋 黄庭坚《婴香帖》等北宋名迹中的“义阳世家”印章相一致。
而《真诲帖》和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欧阳询《千字文》中的“莆阳傅氏”、“清叔玩府”等印鉴和宋傅洵美《义阳世家事略》等宋代文献,则进一步把 “义阳世家”印鉴的所有者,推向了宋代的傅氏家族,从而使功甫帖的早期递藏史出现了明确线索。
发言嘉宾从左到右、从上至下为:故宫博物院特约研究员肖平、著名鉴藏家观复博物馆创始人马未都、著名古代书画鉴藏家陆忠、著名古代书画鉴藏家朱绍良、著名古代书画鉴藏家易苏昊和著名书画鉴藏家刘文杰
发布会现场多位专家学者还从笔迹特征、著录等角度,对苏轼功甫帖进行了论证,支持张葱玉、徐邦达等近代大家所做的功甫帖为苏轼真迹的结论。
全国近百家媒体和来自中国书协、美协、国家博物馆、中央美院、中拍协、北京市文物局等机构的部分专家学者,共计150余人参加了当天的新闻发布会。
主办方透露,鉴于功甫帖争论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问题,龙美术馆将会在今年晚些时候结合《功甫帖》召开有关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的国际研讨会,并将作为系列活动持续推出,以期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的学术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平台。
【编辑:张辉】
编辑:张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