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独家】格哈德•里希特:艺术“民主化”
0条评论 2014-02-18 18:00:06 来源:99艺术网驻欧洲记者 作者:Lisa Bauer(包丽莎)

格哈德·里希特:艺术之复数 个展现场

格哈德·里希特:艺术之复数 个展现场

“我一直以来认为,版本是把唯一性的绘画作品平衡化的最佳方式。它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让我的作品公众化。”这是当今最著名德国当代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于1998年写给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信中的一句话。而于本月14日晚(2014.2.15——2014.3.9)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著名的K20美术馆开幕的格哈德·里希特个展《艺术之复数》上,这句话再度被大频率提出:不仅仅在展厅中心巨大的说明板上,在展览介绍的小卡片上也是异常醒目,这句话在向观众召唤着什么?

“版本”(Editionen)响应“艺术民主化”

其实,本次展览还有一个明显的副标题“版本”(Editionen)。自1965年起,格哈德·里希特就开始了他“版本”作品的创作,到目前为止,其“版本”数量已超过160个,其中包括版画,摄影,油画,艺术书籍以及海报。而本次展览的45件作品全部选自里希特近10年的“版本”作品,并且均为收藏家Olbricht Collection所藏。

“版本”这一概念源自于格哈德·里希特于20世纪60年代对“艺术民主化”的强烈认同。“艺术民主化”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时期,当时在德国出现了一个Verein(协会)的艺术组织,由中产阶级和艺术家组成,他们认为应该让大众看到艺术,而不是让艺术仅仅待在贵族人的家中。二战结束后,德国经过十几年的沉默期,其年轻的一代人开始对社会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他们强烈批判着自己父辈曾犯下的错误。当时,里希特刚三十岁出头,作为一名极具抱负的青年,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响应了自身所处的社会浪潮--创作大量的“版本”作品。里希特试图借助工业生产的版画在现代科技中的各种变体的技术,大批量生产自己的“版本”作品,让自己的艺术大众化。

这是一种对权威,对极权的反抗,纳粹曾借助权利控制了整个德国社会,而已经经历过启蒙运动之后的个人并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纳粹也曾利用了艺术,而对于艺术来说,艺术是为了谁?艺术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是什么?为此,作为里希特前辈同样也是其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校友的约瑟夫·博伊斯在那一时期曾提出其著名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而在里希特那里,他并不希望艺术仅仅存在于美术馆或者少数有钱的人的手中,而是要“大众化”,在当时流行的波普艺术,同样也有带有这一特征。

格哈德·里希特:艺术之复数 个展现场

格哈德·里希特:艺术之复数 个展现场

与“版本”截然不不同的“Cage”系列

“版本”从形式上为里希特提供了一种机械工业化时代批量生产的可能。但与之截然不同的是,艺术家还在平行创作另一系列带有唯一性抽象作品“Cage”,这个系列作品的命名缘于美国先锋派古典音乐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里希特非常喜欢约翰·凯奇的作品,从约翰·凯奇作品的理念出发,其创作了“Cage”系列。对于这个系列作品,可以说里希特在每张作品创作之处都处在一种混沌状态,他用自制的大木刮凭借自己的感觉在画布上刮来刮去,任由颜色本身在偶然的相遇中组合、消解、再组合,画面的停止也只存在于偶然中。有时,里希特为了作品画面的下一笔要停下来思考几小时,几天,或是几年。

展厅中一面里希特特别定制的镜子,似乎在像观众解释着里希特的思考,当观众在镜子面前时,从镜子中看到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他者以及展厅中里希特的一些其他作品,当你换一个角度时,镜中的画面也随之变化,原来的某些东西消失,一些新的东西出现。但是,里希特并没有把这个镜子复杂化,在他看来,他不愿意给它任何概念。镜子仅仅是作为一件物品存在吗?如果是这样话,他似乎以定制品反对着被誉为现代艺术守护神的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的现成品。

全球最成功、最贵的在世艺术家

今年82岁的格哈德·里希特被广泛称为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在世艺术家是有其由的。每年他都有相当数量的展览在全球重要的美术馆、画廊以及艺术机构展出,据了解,里希特在过去的三年中仅个展就有37个:2013年10个,2012年14个,2011年13个。2011年为庆祝里希特80岁生日,伦敦泰特美术馆,柏林新国家美术馆以及巴黎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先后为其举办了大规模的回顾展。除此之外,格哈德·里希特还是单幅作品最贵的在世艺术家,在2013年5月苏富比拍卖中,其1968年创作的《米兰大教堂广场》以3172.5万美元的高格被拍出。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