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松
第一次在巴黎看见蔡志松的作品,是在2001年10月。
当时我担任秋季艺术沙龙的主席。身为主席,我邀请中国当代雕塑家代表团,到巴黎展示他们的作品。
如此国际化的展览,回应我长期关注的艺术趋势,正如我在当次展览的序言中提到:"我们张开双臂,迎接这个属于我们的年代。这个年代是多姿多采,充满力量,令人着迷的。但同时也是混乱的,暴力的。此年代特有的全球化现象,冲击的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疆界,更是人与人之间的认知与理解。"
当次展览,让我得以认识一群优秀的艺术家,他们远道来访,促成我们的交流。这个代表团以他们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引人注目,更令我惊奇的,是他们如火纯青的艺术表现技巧 。
在所有展出的作品中,一座80厘米高的青铜像令我印象深刻,那是蔡志松先生的作品,当时,他的名字在法国从未听闻。
数百名作品同时展出,同样引人眼目,但我特别钟爱这个作品。每次端望,这件作品都能在无形中透露出不同的心灵层次。
蔡志松展示的,是一位身着秦汉时期的人像,他碎步走着,双臂下垂,垂着的头是那么低,低到就快碰触到双臂。弯腰驼背,这人身上似乎顶着千斤重。他是古代的战士,或仆役,都不重要,因为当我看见这件作品的名字,立即了然与心 —— “歌唱祖国”。
是甚么原因让我对这件作品如此着迷?他的作品传达出经典的思想,在作品的执行上却充满现代风格。他的作品拥有一种力量,能够引领我去揣想、去经历亚洲文化中,阶级制度所给予人民的局限。我好似看见了中国历史,我突然能够感受被统治的痛苦,然而矛盾的是,这样的牺牲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的,就是保护祖国。
这个雕塑,没有文字叙述,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导读,唯有藉着雕塑本身、充满力量的美学,带我沉思、反省中国历史的复杂与微妙,思考其过去、现在与未来。我认为这件作品揭示所有中国人民的当代问题,一个中等大小的雕塑,以传承西方的技术,完全掌握并完满呈现中国精神与中国情感。纳入眼底的,是如此精粹的作品,令我无法侧目。
泰勒基金会成立于1844年,创办人为泰勒男爵(1789-1879),一名传奇男子。1820年,他与法国诗人查尔斯·诺迪埃,共同编辑地志版画套书《古法国风景浪漫之旅程》,这套丛书被后人视为最感人、最具有说服力与深度的法国国家遗产之一。
他同时是个骚人墨客,剧场总监。泰勒男爵担任法国戏剧协会的董事的期间,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剧作《爱格尼》得以在1830年上演,从此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的主导地位。
他是手腕高明的外交官,他展开与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的协商,得以将埃及乐蜀的方尖碑带回巴黎,如今就伫立于巴黎第一区的芳登广场。也是他,在1838年为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于罗浮宫兴建著名的的西班牙展览馆。馆内搜集了将近500件来自西班牙艺术家的作品,包括哥雅,穆里略,葛雷柯,维拉斯盖兹,这些收藏鼓励了后进许多画家,从库尔贝到马奈,开创了西洋绘画的写实主义。
自1881年起,泰勒基金会公共事业领域的贡献一直有目共睹,如今它仍然是民间最重要的机构之一,在法国为艺术家发声的重要管道。
它的总部设在巴黎,在新雅典区,邻近浪漫主义博物馆。
泰勒基金会的政策具有三个主轴:
1) 颁发年度大奖
2) 在自属画廊举办展览
3) 资助有需要的艺术创作者
泰勒基金会,当年由画家保罗?安比尔主持,在秋季艺术沙龙大赛中挑出首奖。身为秋季沙龙的主委与泰勒基金会的副总裁,我将蔡志松的雕塑呈现给陪审团。
一个默默无名、来自国外的艺术家,得奖的机会并不高。但蔡志松的作品为自己发声,使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泰勒基金会大奖的中国艺术家。
艺术沙龙与博物馆的经营方式其实背道而驰,沙龙呈现的是当代的潮流,谁出场谁又退场,因此,它更能够检验哪件作品只是一时兴起、哪件又能够永久流传。蔡志松与他的创作属于后者。
自2001年10月起,蔡志松与他的作品走出了一条璀璨、令人惊叹的道路。他的作品不断壮大,精致,不仅在技术的使用上,更是在作品的主题与表达空间中。
他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语言,作品传达自身的敏锐度,文化,智慧,和他独特的表达方式。他的创造目的并非为了快速高价的艺术买卖,反而花费时间琢磨作品,将冷硬的素材雕塑成传达意念的杰作。
我认为我的观察是正确的,蔡志松主要的创作理念不在于只是完成,而是完满的完成、并呈现精准的工艺技巧。如此,每件作品材质、技法,更着重于表达其象征的意涵。其象征意涵的建构,在于观赏者在潜意识中附与作品的投射,这是艺术创作中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概念。
今时代的潮流和市场趋向,格式化我们的口味,我们的眼光,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我们对事物的领会深受全球化的影响、甚至桎梏。在全球化的潮流下,每个人的反应方式几乎都相同,人类如同集体,如同一批行动情绪都一致的羊群,抑或更糟,没有感受的一群羊。蔡志松的作品从世界的博观架构,带着精准的艺术表达技巧,具有独特性,表达其鲜明的性情,与众人不同的风格如此呈现在我眼前。
他的作品开启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感受苏醒,砥砺心灵。
如今,当代东方艺术正走出它自己的道路,而西方当代艺术在杜象之后缓慢了发展,试着在后杜象主义中重整步伐。蔡志松可说是走出了第三条路,他的作品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丰富,汇集了工艺表现与艺术价值,深深地,触动着我们的感知和心灵。
身为画家、泰勒基金会的主席,我非常荣幸能够出席蔡志松在台北当代艺术馆的展览,站在他身边,见证他一路以来的茁壮与成就。
Jean-Francois Larrieu
泰勒基金会主席
秋季艺术沙龙名誉会长
编辑:文凌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