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名人信札多涉抗战时期 仿品不少部分真假难辨
0条评论 2014-02-26 10:03:27 来源:重庆晨报 作者:李炼 孔令强

  民国名人谭延闿信札。

  民国名人谭延闿信札。

捡漏越来越难

在古玩市场,记者巧遇了本土名人信札藏家田先生,据他介绍,目前重庆市场上的名人手札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一些与名人有交往的老先生过世后,其后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遗物随意处理了;二是近几年一些机构搬进新的办公场所,将原来的档案资料作为废品卖掉了,“当然,这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并不是说这些来源里就一定有价值不菲的名人手札。”

在中兴路这样鱼龙混杂的地方,有没有可能捡漏?“有,但要看运气。”田先生坦言,他就有过在中兴路捡漏的经历,但都事出有因,“现在的摊主都很精,他们收到一批纸花(民间收藏俗语,指按废品价格收进,还没有遴选甄别的纸制品),也会认真挑选出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待价而沽。”

田先生说,他捡到的漏,大多是手札的主人只落了字、号而没有署常用名的,也有没有落款而只盖了印章的。“摊主不识货,就能以便宜的价钱买到。当然,这种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就时下的行情看,捡漏是越来越难了。”

市场上仿品不少

在中兴路市场,重庆晨报记者看到一些摊上摆着署名曾国藩、蒋中正、于右任等的名人信札,纸张做旧痕迹明显,书法草率无力,要价也不算太贵。田先生说,这些都是行内说的“一眼假”。据田先生介绍,稍有书法和文史常识的人,都很容易分辨这些“一眼假”的赝品,而不好分辨的是一些作伪高手的仿品———他们不但模仿名人笔迹到了几可乱真的地步,其内容也会根据名人的活动轨迹进行臆造,“像前几年重庆市场上出现的郭沫若、丰子恺,成都流行的于右任、张大千等人的信札赝品,均是作伪高手所为,甚至还出现在一些拍卖会上,麻到了不少人。”

在市场上,记者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信札还是手稿,只要是毛笔写的,不管内容如何,要价都远远高于钢笔或其他方式的书写品。田先生说,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名人手札的价值是多方面的,除书法外,还因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而珍贵。以他自己的收藏为例,就有一件潘伯鹰用钢笔写给许伯建的信,其中内容涉及对徐悲鸿、吴宓等名人婚姻的评说,很有史料价值。

重庆存大量名人手迹

重庆曾是陪都,抗战期间有大量的政要聚集于此,历史事件丰富,留下大批题词、信札、稿件等手迹。据重庆市档案馆编研处处长唐润明介绍,市档案馆现存抗战历史档案有40余万卷,其中包含出自上千位名人之手的万余件手迹,内容涉及抗战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外交、社会等方方面面,历史文化价值丰富。其中还有不少出自书法名家的手迹,艺术价值也很高。

2011年7月,依托重庆市档案馆馆藏,精选了150余人题词和书信的《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名人手迹展》在市机关综合楼大厅首展,除国共政要蒋介石、周恩来、董必武等手迹,还有老舍、林语堂、郭沫若等作家学者的题词或书信。据唐润明介绍,其中的展品90%以上都是首次面世和公开展出。由于该展览的历史文化信息丰富、艺术含量高,一经推出就受到社会广泛好评,之后又在重庆三峡博物馆、重庆历史名人馆以及璧山、彭水等地展出。2012年,该展览又挥师台湾,在台北、新竹、彰化等地展出。

《书风》加印两次

上世纪末,重庆出版社推出了近现代名家《书风》系列丛书,丛书包括辛亥革命及抗战时期活跃在重庆书坛的20多位名家的专辑,其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名家们的信札与手稿,个人风格鲜明,文化含量丰富。

现担任重庆出版社美术出版中心主任的郭宜曾作为责任编辑参加了当年的丛书编辑工作。据郭宜介绍,丛书的大多数作品,都来自名家家属及与名家有交游的家族收藏,比如其中的谢无量、谭延闿、何鲁等专辑,就出自我市书法名家程重赓先生的旧藏,程先生的祖父程元直是辛亥革命元老。专辑中选刊的,大多是名家们当年写给程元直先生的信札与诗稿,在过去的出版物与公共收藏中都少有涉及,无论从书法艺术与名家生活上考量,都是弥足珍贵的。郭宜说,丛书受到了书法及文史爱好者的青睐,但出版10年销售情况一直不温不火。近年来,随着名人手札市场的升温,大部分专辑都卖断了档。2012年上半年,出版社再版了部分专辑,销售火爆,以至下半年又追加了印数。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