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大纯是江苏南通人,尽管身体结实,但他依旧有着南方人独具的腼腆斯文,在接受采访、上台讲话时甚至会有点紧张语塞。但这并不阻碍他用绘画和人交流。尽管一再有人吐槽买他的画不划算,因为大多数画的内容只占画面的几分之一。但这次季大纯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全新个展“无家可归”依旧如此,小小的画,不可远观,要细看。
这次展览是季大纯在北京的首次美术馆级别个展,作品包括了艺术家为展览创作的一系列新作品和过去十年的代表作品,近40件作品基本上包含了其艺术创作最关键的几个时期。小尺寸绘画依旧是展览的主角,艺术家将生活中常见或具有固定认知的物件重新做了解构,重建后有着奇异的视觉错乱和并置,既幽默、又引人思索。特别是一幅《迷你小乌云》,画面上是一只被彩色袜子蒙住了眼睛的鸵鸟,对于习惯把头埋进土里寻求安全感的鸵鸟在把头探入袜子的画面,给人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展览上还有很多画满了整个画布的作品,这是季大纯近些年才开始创作的系列,画面上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海边殉情的男女、工厂里闲聊的女工,生和死在他的笔下都没有那么艰难,多了很多趣味。
而这次展览的题目“无家可归”,似乎可以被形容为艺术家之前数年的内心状态,他曾经辞掉工作回家专门搞艺术,穷到一周只花十块钱,也曾经数次拒绝当今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收藏家希克的寻访。这些经历让季大纯成为了当代艺术界的传奇,但他的快乐和苦闷显然都与这些现实毫无关系,因此尽管作品的拍卖成交率在88%以上,尽管如今依然“著名艺术家”的名号加身,他却总是觉得还没有抵达真正可以被称作“家”的地方,“这个东西你付出那么多,除了可能会得到从别的地方得不到的快感之外,没有什么作用,对于你和别人都一样,几乎没有用。可能现在有市场有拍卖,会变成一些数字,那其他还有什么?我觉得没什么别的,不像科学家有贡献,我们很惭愧,只能干这个。”
通向“家”的路是有的,只是过程崎岖一点,就像托尔斯泰所说,“如果我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能因为我跌跌爬爬、颠跛而行,就说这不是一条正确的路呢?”这也正如季大纯所说,“一个人在画画的时候,是处在孤寂的生涯里。当你多少年都沉浸在同一种心绪中时,你就会觉得,你的努力,再大的努力,即使没有结果,也还是应该的。你不会去计较那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其实它们并没有区别,它们就是你心里那个空空的山谷。”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