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嘉靖皇帝独尊道教,打压佛教,故嘉靖朝的瓷器上大量流行道教题材的瓷画。隆庆、万历开始,皇帝转而推崇佛教,瓷器上自然又时兴起佛教题材的瓷画。隆、万时期,禅宗尤其受到社会各阶层的追捧,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佛教流派。此时瓷画中,是否留下过佛教甚至关于禅宗的作品呢?
本文介绍的这块瓷片(如图)上,就有一幅佛教禅宗题材的瓷画。从这幅瓷画线条运用的老到、青花的着色方式和发色特征、“富贵佳器”底款等来看,它应该是万历前期的一幅民窑精品瓷画。画面中,一位青年僧人坐在一把扫帚前,双手拱抱在胸前,眼盯着前方不远的地面,若陷入沉思状。他在思考什么呢?我的理解:他在悟“禅”,他就是禅宗的六祖惠能!
一天,东山寺的禅宗五祖弘忍宣布:徒弟们各自作偈说禅,谁说得好就将衣钵传予此人。东山寺有一位弘忍名下公认的高徒神秀,在墙上写下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寺院内众弟子见了都叫好,唯有惠能听说后不以为然。他也作了一偈,请别人帮他题写在神秀的偈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首偈对禅的理解显然是绝然不同的,弘忍认为惠能的理解正确,把衣钵传给了惠能。从此,惠能以禅宗六祖的身份,将他理解的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惠能的禅宗思想后来被弟子记录成一本书,就是著名的《坛经》。这是中国人写的唯一称得上“佛经”的书。
那么,惠能理解的“禅”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惠能在《坛经》中有这样的解释:“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相”在佛教中是指我们常人所见的万事万物,佛教认为“相”是虚幻的,非真实的。“外离相”的意思是修行者要懂得离开对“相”的执着,因为那是虚幻的东西。懂得“外离相”,就达到了“禅”的境界了。
惠能的“外离相即禅”,与他在东山寺写的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观点一致。万历瓷画工匠就是抓住禅宗这个核心观点来创作《六祖悟禅图》的。
我们看看《六祖悟禅图》创作的精妙之处:画中的僧人年纪轻轻,与惠能在东山寺写偈时的年龄相仿。僧人身后一把扫帚有两重含义:一是表示这位僧人的身份,他是个成天忙于扫地等工作的杂役僧,也就是惠能;二是让人联想到神秀的偈句“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反对这样的修行方法,故把扫帚弃之身后,象征他是认为没有必要“勤拂拭”的惠能。再一点,画中僧人悟禅时的姿势是随地而坐,一膝曲起,头搁手臂,全身放松,体现的正是惠能主张的“顿悟”法门。惠能认为,僧人的觉悟,未必需要一本正经地跏趺端坐;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可以悟禅,“一刹那间妄念俱灭”,“顿见真如本性”。所以,扫地累了,坐下休息时就可以悟禅!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