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胡赳赳“扯当代艺术”
0条评论 2014-03-05 14:37:40 来源:艺术与财富 作者:郭成

胡赳赳

胡赳赳

《空,欢喜》立体

《空,欢喜》立体

胡赳赳在谈论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总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局外人。作为诗人、媒体人,甚至之前做过医生的他,习惯站在艺术之外,以“局外人”的视角,审视光鲜的艺术圈。胡赳赳新书《空,欢喜》近期出版,本书以独立的声音言说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让我们听他如何“扯当代艺术”。

关于空欢喜

记者:《空,欢喜》近期出版,先请分享一下这本书吧,是基于什么契机写成这本书的?我看到书里回顾中国当代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你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怎么理解?

胡赳赳:《空,欢喜》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它既不是艺术创作理论,也不是艺术史论,也不是艺术批评。应该说只是一种随笔式的写作,是一种在大文化背景和学术背景下的“关照”和“凝视”。它是一种启发式的写作。写作时,我参考了类似于《纽约时报》首席艺评人《碰巧的杰作》那种写法。这是一种“非虚构写作”方式,也是一种“观念写作”方式。另外,约翰伯格和丹托对我的写作发生也有影响。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来自于通过阅读传统和经典所带来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可以建立一种“读心术”,或曰“他心通”,能够使你与艺术、与艺术家之间的沟通变得浑然无碍,也就是说,你本来就是艺术的。

中国当代艺术30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很有活力,是离我们最近的传统:消费主义、全球化、信息与社交媒体。这些外界和物质的兴盛,使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愈加严重。不仅如此,而且那些想改变现状的人也变得无所适从、束手无策。艺术家很不幸地成为幸运者,他们既是成功人士,享受到物质化的成果;也是失意人士,或多或少因为成为既得利益者而迷失其间。《空,欢喜》正是想描述他们这种状态:既渴望心灵突围,又在世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体察世间万情,不过是一场欢喜的空无。”

记者:你在书中批评了艺术运作的种种,对我国当下的艺术市场和艺术环境,你怎么看?

胡赳赳:整体而言,艺术市场并未建立起来,能够活下来、活得很好的毕竟是少数,可能一成都不到。“艺术市场”本身就是个说法有问题的词汇,因为艺术和市场是不应该发生关联的,至少,艺术家不应该和市场发生任何意义上的联系。可以发生联系的是经纪人、画廊、拍卖行、媒体以及各种交易平台。艺术家应该保持一种纯粹性,这是第一义的;否则,作品中就会驳杂,而难以精纯。艺术家可以成为摇钱树,但那不是“树”的“本义”。

当下的艺术环境正在变好,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欣赏艺术品的重要性。这是一种意识的复兴。每次看美剧,我都有个想法,什么时候,中国人的家居中也能像美剧主角家里那样,挂满了艺术品,那多好!

艺术环境正在变得多元化,这得益于当代艺术的“民间性”,它的官方色彩很少,所以它比传统国画要有意思得多。现在很多人呼吁国家来搞当代艺术,这恰是我的担心。官方和体制一介入,这个行业就离死气沉沉不远了。当代艺术的活力,天生就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多元化,来自于各种自然生长。

关于艺术批评

记者:在对时事和文艺的持续关注与批评中,我觉得你是一个保持敏感和热情的人。是什么让你一直保持着这种敏感与坚持?

胡赳赳:很简单,与从事的工作有关。我是个媒体人,我必须不停地贩卖观点,不停地兜售各种学说,不停地在各个行业间交叉跑动。但我又是个诗人,我又必须把话说得尽量漂亮,尽量能够流传得久一些。我只是在尽我所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记者:你的社会身份多元,角色之间的转换,于你的工作生活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胡赳赳:中国一直有个传统,就是通才传统。现代社会,才有专业的分工。我希望不要太狭窄,做一个通人才好。因为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做事的道理也一样,没有专业化的差别。说人是专家、专业,也可以理解成骂人。常识、通才,这些,都是社会启蒙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事物。

记者:你所说的“中国性”对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

胡赳赳:中国性是一种“畸性”,要理解中国性,要从中国传统、现代中国转型和革命传统中找根子。中国性说白了,就是我们丢掉了该有的东西,又塑造了不该有的东西。“心性不及,习气太过”。所以,中国人对中国性要时时警醒,不要掉入中国逻辑的陷阱。比如“民主斗士”,“民主”就不可能是“斗士”。当然,还有良性的中国性,就是我们系统中那些好的部分。

关于收藏

记者:近年你介入艺术展览的组织策划,你比较关注哪个方面的艺术家作品?他们与你提到的“中国性”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胡赳赳:我常常是被卷入到一些策展当中,量并不大。这方面我很被动,主要是一些找上门来又推不掉的展览。被动的卷入,这本身就是一种中国性。

记者:在艺术投资的层面上,你认为中国市场有什么独特地方?

胡赳赳:独特之处在于:看不懂。我希望中国自己的藏家能发展起来,而不是变成了各种背后利益的交换。

记者:在艺术的“真”与资本的“实”之间,你认为投资者应该如何取舍?

胡赳赳:投资者不要演变成投机者,凡投机得来的收益,将来都要加倍赔进去的。这种赔,不一定是以货币的形式发生,有可能是身体、家庭,也可能是老天收回你对某一样事物的“热情”。投资者是老老实实助益别人的人。换句话讲:收买人心。因为人心是最难收买的,谁收买了人心,谁就是最大的投资者。道理大家都懂,但要切实做到,则难上加难。所以还是不说了,且去做去。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