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载乐伎骆驼俑,骆驼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俑身高11.5厘米。1959年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三彩奏响盛唐之音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展厅,陈列着一尊造型精美的三彩载乐伎骆驼俑。骆驼高大健硕,长而健壮的四肢稳稳地站立在长方形的底板上,引颈张口作嘶鸣状,形象传神。驼身为赫黄色,驼背上垫有绿色椭圆形毯,边缘呈蓝色。驼峰上架平台,平台上铺有色彩斑斓的长毯,长毯刻画细致,质感极强。平台上有7名男乐俑,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衣,皆盘腿坐于毯上,分别执笙、箫、琵琶、箜篌、笛、拍板、排箫等乐器,做奏乐状。在男乐俑中间,站立一女伎俑,头微微上仰,面庞丰润,梳乌蛮髻,身着白底蓝花的长裙,右手举到胸前,左臂下垂,作歌舞状。乐伎俑眉目刻画清晰,姿势各异,神情专注。特别是执拍板俑,侧耳凝神,像是被那美妙音乐所陶醉,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小小的驼背上聚集承载着8个人,并自然地歌之舞之,唐代的工匠们巧妙地将艺术夸张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展现出高超的雕塑技艺。
有关唐代乐舞题材的文物在中国各地均有出土。但是这种大型的三彩载乐骆驼俑题材的表现形式却极为罕见。西安地区迄今为止也只出土了两件。另一件是1957年在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三彩载乐舞骆驼俑。该骆驼俑共载有5人,其中3人胡人特征明显。而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出土的这件三彩载乐伎骆驼俑所载之人则已经为唐人形象,而且阵容庞大,乐器齐全,乐舞人数多达8人。其表现的乐舞场景体现的是浓郁的异域情调,反映了盛唐时期长安乐师对西域乐曲的融合吸收与创新。
这件三彩载乐伎骆驼俑巧妙结合了多种制陶工艺与表达手法,生动再现了盛唐之音。它为研究唐代的对外文化交流、音乐、舞蹈、服饰等,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虽经千余年沧桑,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唐三彩马
最流行的随葬品
唐三彩陶器有很多都是陪葬品,冥器。盛唐时期的三彩器物以精致、华丽著称,虽是随葬器物,但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唐代先人的辛勤劳作、日常生活、节庆婚丧等几乎都能从存世的“唐三彩”中窥见一二。
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厚葬之风日盛。唐三彩当时被列入官府的明文规定作为随葬,一品、二品、三品、四品,每一个品级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如此,上自王室成员,下至士大夫阶级乃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陶器陪葬。
奔腾中的马四足离地,马上女子回身挥击马球,这样霸气的艺术品,其实很多是古人的最佳随葬品。因为胎质松脆,防水性差,唐三彩的实用性还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而大凡出土唐三彩明器的唐墓中,必出三彩马。
不过不是所有的唐墓都有唐三彩出土,去年考古界的大事件——上官婉儿墓被发现,墓中壁龛出土了陶俑100件左右,但这些陶俑在唐墓中都是很常见的,大约十七八厘米高。动物俑也是常见的猪、羊等,作为二品的上官婉儿墓中没有出土一件唐三彩。专家解释这可能与其最后的死因有关,她因受牵连被杀,所以陪葬品与身份不符。一代红颜的结局如此让人唏嘘不已。
编辑:陈倩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