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 《协和医院系列之三》
日前,马年艺术品春拍在全球渐次展开,国内各大拍卖公司也为春拍密锣紧鼓地进行征集工作。经过2011年的大规模收缩、2012年的沉寂与2013年的重整,不少市场人士都将2014年视为艺术品拍卖市场新周期的起点。2014年春拍对市场调整起到的风向标意义自不待言。
2月26日,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发布了2013年拍卖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拍卖行业经营状况分析及2014年展望》。蓝皮书指出,2013年中国拍卖业年拍卖成交金额首次突破7000亿,中端拍品正在成为维持市场信心的重要因素。市场预期,理性回暖、稳中有升将是2014年春拍的整体基调。
然而,由于高端拍品资源短缺情况日益严重,“天价拍品”能否重出江湖尚是未知之数,竞争激烈的拍卖行业纷纷打起了“专场牌”,2013年登陆的海外拍卖巨头也将为调整中的市场带来新变局。为此,记者访问多位业内人士,深入分析目前艺术品市场形势,并对2014年春拍作出前瞻。
趋势
“天价拍品”
将成为历史?
在过去几年,“天价”几乎成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代名词”,也被行内人士视为市场回暖与否的“信号灯”。然而,经过近两年市场的大规模调整后,2013年“天价”拍品的身影似乎悄然淡出市场。
中拍协的蓝皮书显示,2013年市场对高价拍品的关注度尚无回暖趋势。与前年相比,2013年上千万元的拍品成交数量与成交额均有所下降,成交额的降幅达到4亿余元,国内亿元成交的拍品甚至才只有1件。中拍协专家预期,2014年春拍的亿元拍品数量还将“进一步减少”。
不过,与国内趋于平淡的市场相比,香港市场仍有“天价”拍品“偶尔露峥嵘”。当代艺术家曾梵志的异军突起,更成为一时焦点:他先在香港苏富比以1.8亿港元拍出《最后的晚餐》,继而在香港佳士得以1.13亿港元的《协和医院系列之三》三联画再度跻身“亿元俱乐部”。
每当有“天价”拍品诞生,市场上“炒作”、“泡沫”的质疑之声总是不绝于耳。曾梵志也不能例外。不过,雅昌艺术网广州分公司负责人向仕杰认为,“天价”本身是一种偶然现象:只要有好的拍品流出,出现“天价”理所当然。
与“天价”相比,另一种市场现象更引人关注。据蓝皮书调查反映,2013年中端拍品的成交额较前年有较大增幅。其中,成交额在100万元至1000万元之间的拍品数量,比2013年增长了19.86%。中拍协专家表示,中端拍品正在成为维持市场信心的重要因素。
对于中端拍品增长带来的信号,行内人士持有不同看法。不少人认为,中端拍品符合国民消费能力,是艺术品市场走向成熟和健康的表现。华艺国际拍卖公司董事、副总裁王野夫表示,越来越多的买家将从过去单纯对价位的追逐,转向对个人审美的关注。经验较浅的新买家,也会以中端拍品作为起点。
但在向仕杰看来,拍品在中端价位徘徊,更多说明目前高端拍品的征集出了问题:“对于拍卖行来说,市场真正回暖的信号不在乎拍得多,10件中价位拍品还不如成交1件高价位拍品。”而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何向民认为,高端拍品稀缺属回归理性的正常现象,市场需要习惯这种形势。
向仕杰也留意到2014年春拍在市场之外的新变化。“2014年最大的变化是送礼之风刹住了。”他表示,送礼消费在艺术品市场占有相当大的部分。随着中央厉行节约和反腐政策的出台,这部分市场将会出现深度调整,原来投资比重较大的书画板块也可能往实用品转移。
趋势
当代水墨
或成春拍新增长点
高端精品的资源短缺,是目前艺术品市场不争的事实,市场也一直在探寻新的增长点。有人根据2013年的“曾梵志现象”推断,在古代和近现代艺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艺术品市场可能重新掀起当代艺术的发掘潮。
然而,多数受访专家认为,这种预期对国内的当代艺术来说,显然是过于乐观。他们表示,所谓“曾梵志现象”与中国市场并无多大关系,当代艺术市场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
“现在在国内拍卖当代艺术,正如10年前从事红酒拍卖一样,是没有市场的。”王野夫认为,目前当代艺术作品的购买者主要集中在画廊里面,或者买家直接向艺术家购买。“这一消费群体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能够反映在拍卖市场上,这说明这一板块的积累还不够。”
与之相比,作为艺术品拍卖中坚力量的近现代书画,在众多板块内仍然势头强劲。黄胄的《欢腾的草原》以1.288亿元“天价”成为2013年秋拍唯一的破亿拍品。“在拍卖行业看来,这些作品所处的年代是最适宜拍卖的,它的历史决定了它的价值。”王野夫预期,近现代书画在未来几年仍将保持主力地位。
2014年春拍的“新水墨”专场也为业界看好。当代水墨沉寂多年,2013年却掀起一道小高潮。其精品力作在秋拍都有不俗表现,如吴冠中的《松魂》以3392.5万元高价成交。整个当代水墨板块为北京保利秋拍创下了4.1亿元总成交额的佳绩,俨然成为书画市场中的一支有生力量。
有评论分析,当代水墨的学术梳理与作品积累已经达到成熟水平:这些作品既有传统的民族文化特色,也有一定时尚气息,它们的作者大部分与新兴藏家处于同一年龄段,较易为市场所接受,因而受到各大拍卖行和画廊的持续追捧。业内人士预计,当代水墨板块年内还将有小幅攀升。
王野夫却对新水墨的发展前景有所保留:“新水墨的走俏,更多是反映了目前中国流行的一种文化心态。事实上,新水墨仍旧停留在符号化的水平,比较狭隘。”他认为,人们越来越关注艺术形式的表现力,而新水墨不但材质上受到限制,作品的深度和力度也不如从前,难以掀起波澜。
一些地方性画派的影响力也正在抬头。黄胄领衔的长安画派备受关注,岭南画派也渐渐向北方释放潜力。2013年春拍,赖少其《黄山梦游图》以1725万元成交价,成为南方市场的一匹“黑马”。仅在数年之前,他的作品还被拒于岭南书画大门之外。何向民表示,高价拍品可能带动买家对相关群体的关注,2014年春拍的“赖少其热”有望保持。
趋势
拍卖行业持续
“深耕”专场
地方流派和本地画家的拍品走俏,说明拍卖行业内部也在加紧战略调整。由于市场资源有限,市场气氛不温不火,如何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领域“深耕”,树立特色品牌,是目前行内人士思考的首要问题。各大拍卖公司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精品专场,以迎合日益刁钻的买家口味。
将于3月20日举槌的北京匡时春拍,就以扇面题材的“扇画小品”专场作为主打。传统的中国书画专场则推出了十余个“同一上款”、“同一藏家”专题,方便买家梳理藏家与画家之间的联系。为兼顾不同收藏喜好,海上画派、岭南画派、长安画派等画派也将在拍场成系列推出。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拍卖行的“专业化”是一种可喜的趋势,表明行业发展正趋于成熟。向仕杰指出,拍卖行本身并不完全是一个商业机构,更应承担文化传播职能:“而且,能够开设专场的拍卖行也须具备一定实力。缺乏学术水平的拍卖行将有可能被边缘化。”
“设置专场能够更直观地判断画家个人或流派的整体价值,也便于对买家的收藏习惯进行区分。”王野夫也认同这一论点。为了在“高手林立”的行业竞争中立足,华艺国际拍卖公司还专门组建了学术部,通过图录和预展增进拍品背后的学术含量,帮助买家更快熟悉市场。
何向民则认为,拍卖行在专业领域“深耕”,也有助于发掘本土买家的消费潜能:“拍卖行也需要引导客户做一名"合格的买家",让他们更重视拍品的文化价值,而不是将眼光放在拍品可升值的部分。”他表示,在广东这样的发达地区,尤其需要通过拍卖行的梳理,将买家的收藏意欲释放出来。
拍卖行的“专业化”趋势,某种程度也是向“外来和尚”“取经”的结果。近两年来,苏富比、佳士得两大拍卖巨头先后登陆内地,在为国内同行带来丰富经验的同时,也被视为有备而来的潜在对手。
2月28日,香港佳士得艺廊正式开幕并举办展览,展品涵盖中国书画、亚洲当代艺术、西方当代艺术等多个类别。向仕杰分析,画廊可以进行长期的线下交易,也是为艺术品拍卖培养新的客户与画家群体的手段,其长远影响将逐渐从拍卖市场浮现出来。
尽管境外拍卖行已经有了新的动作,但业界预期,由于尚未形成交易规模,在传统书画部分也受到限制,他们在短期内对国内市场还不会构成明显冲击。而且随着行内专业化趋势增强,国内拍卖行未必与海外拍卖行“正面交锋”,业内人士对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仍然乐观。
“至少,国际拍卖公司的进入,有助于重拾我们忽略的东西,例如拍品的艺术价值在哪里。”王野夫补充道。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