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们随时可以拿起画笔,在精致的海瓷上现场随心创作
以绕城高速作为显赫门牌,如果你不曾穿越高速下的桥洞亲自进入,你断不会相信,在武侯簇桥那片厂区林立的经济繁华之地,竟有这样一个瞬间世外的艺术憩息地———浓园国际艺术村。
近十年过去,它业已成为成都西南一方艺术重地,汇聚了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地位的程丛林、梁时民等两百余位艺术家,201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四川省重点文化旗舰企业”,2013年被评为“中国创意产业最佳园区”。而以“浓园国际艺术村”为核心建立的这个独特的文化产业模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何谓浓园
程丛林说,当时他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没有主语的形容词“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可以将想像力无限打开……若生态环境建设得好,则自然气息和谐浓重;若艺术交流碰撞得好,则文化教育氛围浓厚……顺其自然,是他对浓园最初的设想。
耍与灵感
浓园有一个博物馆,满屋子密密麻麻放着“可能价值不菲”的古玩珍品,它们被特意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意把玩。你可能看重这些古董价值几何,但浓园却看重他们对艺术家们灵感的激发和滋养。所以,这个博物馆日夜高朋满座,艺术家们沉浸其中。
知音
浓园国际艺术村村长见了迷茫的画师杨静后,做了一件极为疯狂的事,第二天便开车到人南立交桥下,将杨静铺子里所有东西,画作、桌子板凳等全部打包买下来。他用这种方式,帮助杨静和过去的人生彻底作别,让他从此潜心创作。
“圈子”
人才与文化产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成都,像美协这样的地方往往高不可攀,但年轻艺术爱好者需要一个自由交流的场所,于是,一堆志同道合者凑在一起“耍”的“圈子”便慢慢形成。
有人说浓园存活至今是个奇迹。“浓园”的女当家杨丽则认为,所谓“奇迹”,大概和它最初只是一些有着相同爱好者单纯地聚在一起“耍”有关,没想到耍着耍着,竟耍成了一个终生从事的“事业”。
这个1970年出生的女人,和浓园的前世今生最是关系紧密。她从建材起家创业,门店曾一度拓展到20多家。但她更没有想到,她最后竟会为了“浓园”,终止所有如日中天的生意,甚至卖掉门市和所有房产,将钱全部投入到这个在当时完全看不到希望的未知数上。这并非是她眼光非凡,而是因为她认识了自己现在的丈夫———蒋林。
蒋林,浓园国际艺术村村长。一直热爱艺术工作,闲暇之余,他们总和一批喜爱艺术的朋友聚在一起耍。
不要小看这样的圈子,就在如今浓园所偏居的这个成都西南的区域,像这样“圈子”曾经不止一两个,他们聚合了成都一大批如今已享誉国内外的顶尖艺术家,浓园的程丛林、梁时民、林跃……“老蓝顶”的周春芽、何多苓……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正是这些自发而成的“圈子”,滋养了四川最早期的艺术人才。
决定做浓园是老公蒋林的决定,但促使杨丽最终下决心的却是程丛林(如今的浓园艺术领军人物、当代艺术大师)。蒋林是程丛林在学校之外唯一的私家弟子,程丛林旅居德国二十余年,希望以绘画和教育两项事业,反哺这块他牵念的故土。程说,当时的美协只可能有少数人进入,他想在学校之外寻找一个空间,让他和学生们有更多交流艺术的机会。而蒋林决定完成程老师这个梦想。
知道蒋林和杨丽就此有冲突后,程丛林找杨丽谈了三次,最终打动了杨丽。2005年,杨丽逐渐结束了所有的生意,专心投入到了“浓园”的早期规划和建设,卖掉家产的收入则补贴其中。
人才与文化产业
“浓园在未来的发展中,能更多更好地保护好年轻艺术家们的成长。”这是程丛林老师的希望,也是这里一直不曾放弃的努力。
杨静,80后生人,年纪轻轻却已是业界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2005年毕业于川音美术学院。毕业后,他在人南立交桥下租了个小铺子卖画,一幅一两百元,勉强维持生计。这样的生活,离绘画很近,但又离理想中的艺术殿堂很远。
蒋林见了杨静后,做了一件极为疯狂的事,第二天便开车到人南立交桥下,将杨静铺子里所有东西,画作、桌子板凳等全部打包买下来。买下的东西对蒋林而言并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但他却用这种方式,帮助杨静和过去的人生彻底作别,让他从此潜心创作。今天的杨静已不同往昔,其画作市场价值早已百倍增长,他还在浓园建立了自己的小家,有了可爱的女儿。
艺术市场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杨静当初同班同学里,至今只有两位还在继续画画,另一位也在浓园,叫李波。李波毕业后便南下深圳,很顺利地成为一家画廊的签约画家。
在走南闯北的策展和交流活动中,蒋林和杨丽从来都会顺带着做一件现在政府致力完成的文化传播和引进工作———鼓励北漂南漂的艺术游子们回到成都。李波通过这样的宣传知道了浓园,他有一种感觉,成都和外边很不一样,南边竞争大,艺术家们却都各自封闭,害怕自己的东西被窃取,但成都不同,这里的艺术家们特别喜欢交流,从不藏着掖着。事实上,通过更多交流碰撞,艺术家们获得的灵感都是无可复制的。而这样的氛围很适合艺术。于是,李波带着同样绘画的妻子回到成都,在浓园租下一间工作室,开始了他们想要的艺术人生。
杨丽说,浓园有多种入园模式:引进成名的顶尖艺术家,或者给那些中青年艺术家提供更好的平台,这都由专门的艺委会来负责;但浓园还有更重要的工作,是关注那些从各大专院校毕业的年轻人,浓园可以为他们提供资助,以三年或者五年为限,免费提供从工作需要的布笔颜料到生活需要的吃穿住行。
艺术与市场
在这个普遍浮躁的社会里,艺术从业者在创作与市场的夹磨中艰难徘徊,但这在“浓园”,却一直相处得十分“轻松自在”。
杨丽坦陈,她曾经最不喜欢和艺术家打交道,生意人最讲市场规则,但艺术家不同,约好上午十点谈事,可能下午四点才姗姗来迟;答应放在展厅里出售的画作,可能心情不好或看人不惯,任人出价再高都死活不卖,却会在某天饭桌上聊到投机立马送人……不按常理出牌的艺术家天性,和商人经常是冲突的,但如果完全由市场来主宰艺术创作,则可能会扼杀掉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这是杨丽十年来在浓园的工作中最常面对的权衡。
如今的杨丽,已经可以将这个关系处理得如鱼得水。在浓园,男女老少都亲切地称杨丽为“杨姐”。她十分小心地保护着艺术家们的天真和率性;但她同时也深谙市场运营之道,经过十来年的孵化,当年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已经被市场广为认可,而随着艺术家们的成长,他们也开始同步收获丰厚的经济回报。
与浓园相邻,有一个供艺术家们与外界交流的天艺村。黎世莲常到这里“耍”。这个2009年入住浓园的四川知名女书画家,也曾单打独斗在送仙桥开过画铺,而她到天艺村的“耍”也很有意思———满是艺术气息的茶坊内,流淌着浸人心脾的古典音乐,艺术家们随时可以拿起画笔,在精致的陶瓷和折扇上现场随心创作。
艺术家不经意的“耍”,却恰恰是杨丽的精心之作。这是她延伸开发的艺术衍生品,海瓷和折扇。借助传统工艺品的载体,由艺术家现场创作,赋予其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像此类富于引导的精致手法,浓园及天艺村内随处可见。浓园有一个博物馆,满屋子密密麻麻放着“可能价值不菲”的古玩珍品,它们被特意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任人随意把玩。你可能看重这些古董价值几何,但浓园却看重他们对艺术家们灵感的激发和滋养。所以,这个博物馆日夜高朋满座,艺术家们沉浸其中。
“成都是最适合艺术滋养的土壤”
这是四川蓄势多年的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春天。曾经靠艺术者们基于爱好在城市边缘自发聚合生长的“圈子”文化开始进入政策和经济的中心。浓园的经营模式也吸引了很多人来参观学习,最多时达到一周八批考察团,大连还曾盛情邀请他们前去发展……但杨丽和蒋林没有动心。因为他们恋家,这里是家乡;因为他们坚信成都是最适合艺术滋养的土壤,四川的艺术地位在全国举足轻重。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