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玲珑玉古琴,价值30万元。
近十数年来,古琴开始走向拍卖场和古董圈,成为备受知名文豪与藏家追捧的经典藏品。而在我省境内,一些文人墨客、收藏家,也保存了一些精美的古琴,那么,这些古琴与这些文人墨客间到底演绎了怎样的因缘故事?对于古琴来讲什么才是最终的价值?怎样进行古琴收藏与鉴别?怎样的收藏才最有收藏的潜力?近日,记者采访了全国工商联首批民间文物鉴定专家杜义德。
古琴制作多用普通木料年代越久越值钱
全国工商联首批民间文物鉴定专家杜义德说:“蓄琴是文人雅事,也极富人文气息。古琴的收藏历史久远,可说是最早进行的有意识的收藏活动之一。在我国的众多古籍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古琴的记载。宋代时,‘琴’更是与‘棋书画’并列,成为雅文化的符号,这时的古琴收藏大为兴盛,现在收藏于世最早的琴是盛唐时期的古琴。古琴制作多用普通木料制作而成,出土的很少,流传下来的老琴基本上作为心爱之物,代代相传才得以保存至今,存世量稀少,非常珍贵。更为珍奇的是,这些古琴经过了时间的淬炼,很多古琴已从音色上颇通‘灵性’,不但音色低沉厚重,甚至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使声音发生变化。时至今日,仍有很多文人画家将琴作为古典文化的声乐载体,在书写绘画的同时,抚琴闻香,来感知古人对于艺术的体验。”
“琴多是用于弹奏,以前很少有人将古琴收藏作为单纯的艺术品收藏看待。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古琴还很少有人问津。那时的老琴主要集中在一些老琴家的手里,到了2000年后,古琴学习逐渐兴起,古琴的收藏也开始受到重视。”杜义德说,在兰州,曾有一位陇上知名文人在北京偶遇两把古琴,一把是南宋,一把是北宋的。当时古琴要价很低,45元两把。但当时这位经济颇为拮据的老先生思忖良久,还是割舍了其中的一把古琴,使原本卖家要求的两把古琴不分家的要求没有实现。现在,藏市对古琴的收购常常根据不同朝代的琴有着不同数量级的价格区间。藏市上一般的古琴要卖到30余万,年代更为久远的琴则要到数百万。然而,对于古琴的收藏与鉴赏,很多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这种年代造成的难以逾越价格梯次,会随着藏市的不断完善加以改变。同一朝代的琴,好琴的价格超过品质相对差却年代更为久远的古琴,是可以预期的结果。这种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投资的机会。
古琴收藏起步晚收藏空间大
杜义德告诉记者:“古琴收藏虽然起步晚,但收藏空间大。当然在收藏圈里古琴也免不了假货的冲击。识别的首先要义就是琴的材质。琴圈里讲‘唐圆宋扁’。唐琴的外形浑厚饱满,宋琴秀气劲挺。这只是外形上的直观表现,真正鉴赏、品评老琴时,声音仍然是第一重要的。古琴年代越久远,通常来说音韵也就更好。弹奏的历史长,琴体谐振通畅,声音清澈、通透而圆润。同样一把唐琴、宋琴,原本因声音不好而备受冷落,后经过修治或长期弹奏而妙音焕发,最终身价倍增的故事,在琴圈也是屡见不鲜的。影响声音最大的因素是材质。古琴的制作一般选用年代久远的老木头,底板多用梓木、楸木、椿木、花梨等质地较硬的木材制成。而琴材之桐专指梧桐,这种木质的观察可以从龙池处看面板,通常木纹细密而直。较新的桐材淡黄发白,老材则显现金黄、黄里泛红,甚至暗红色。因年代久远,古琴的木质间难免会有一些断纹,上面还会留有历代工匠进行修补的漆灰痕迹。没出断、或者断纹少的老琴,极可能是斫制年代较近。年代久远的琴,即使重修,数年之内也极易出丰富的断纹。漆灰的构成、厚薄,对声音好坏和琴的坚固耐用与否是很关键。琴弦也会经过无数次的更换。但由于形制、材质等形成妙音的物理基础是一直都在,这些流传下来的古琴仍然以其高超的斫琴技艺保留下了中国古代风雅的音色基础。”
杜义德说:“对古董收藏者来说,一般看重的要素依次为:外观、题识、十友(琴的各种附件)、传承。此外形制也非常重要,不但是古琴是断代的核心内容,更可以看出古琴的斫制水平。这两者最终都与声音(或声音的潜力)相关。有无题识或题识的好坏对藏品的估价影响也很大。我们也往往可以遇见一些不错的古琴因为缺乏题识而被藏家轻视的状况。题识一方面可以作为传承、断代信息,一方面也体现了文人情趣,好的题识甚至还会是精美的书法、雕刻作品,对于提升古琴的收藏价值有很重要的作用。题识的标记一般会存在底板、琴腹,琴面板等处,腹款因仅在制作、剖腹重修时才能写刻,而底板、面板等处的题识则可以随时添加,因此,腹款比其他位置的题识更具备可信的因素。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