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力:中国艺术品市场国际化 需要“走出去,请进来”
0条评论 2014-03-15 15:27:54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冯漫雨整理

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总监赵力

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总监赵力

99艺术网:之前韦恩在发言时讲述了他前阵子在北京进行讲座时,谈及了中国当代艺术还是有点儿08年的状态,存在市场泡沫。您怎么看待08年之后的当代艺术,是否有一些新的发展可能?

赵力:我个人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越来越认识到自身独立价值,并且有了一定的自信。目前情况下,首先肯定什么是当代艺术是重要的。

之前在韩国参加讲座和讨论会时,我也和韩国相关的研究者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对于我们来说,中国当代艺术的基本的线索是清晰的,相较于亚洲的其他国家,如韩国、日本,现在进入一个新的讨论,就是什么是韩国当代艺术和什么是日本当代艺术。原因很清楚,他们并不太清楚自己的当代艺术是什么,包括什么时候开始,有哪些阶段性的特点以及代表性的艺术家等都是一团糨糊。这让我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中国的当代艺术脉络会很清晰?虽然清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个特点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者本身有很强的历史感、现场感。在78年以后到80年代、到90年代谈的都是革命性、前卫性、实验性艺术,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差别,这种革命性的呈现了非常清晰的面貌。

 99艺术网:立场非常清晰,甚至有点儿激进。

赵力:是这样的,实际上中国当代艺术在显性的方式是跟传统尽量要保持距离的,甚至是完全不一样,就是反传统。另外要反映出国际化的方式,这是第二点。

 99艺术网:赵老师您刚才提及的两大命题,包括在中国也是这样?

赵力:你说中国当代艺术面貌清楚吗?第一,创作者本身有非常清楚的方向性。第二,中国当代艺术脉络慢慢清晰的原因在于实际的阐释者就是来解释这个现象的人,这是非常具有历史性的。他们基本都是搞美术史出身,就要求这个东西要进入历史,也为了进入历史来进行阐释,所以基本上段落特别清楚。浅层的实际上就是说这些所谓的后来转变为策展人,各种各样的美术馆的馆长或者是写很多书的人,实际上是强调当代艺术的历史化这样的阐释,也加强了中国当代艺术明确变化的线索和阶段性。

99艺术网:写历史的人有了话语权。

赵力:现在大家对于当代艺术认识,我解释是中国比亚洲国家更清楚的原因。其实,大家还会质疑这个价值观和书写的方式方法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讨论现在还被忽视。比如说,大概90年代末的时候关于美术史书写方法的讨论,像黄专、皮道坚都在讨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看似是技术层面讨论书写的方式,核心还是在讨论价值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到后面明确提出当代艺术价值观的取向问题、标准问题、本土价值观、国际价值观,西方价值观之间的东西,这实际上也是进入到一个反省和自信的过程。

回溯80年代,历经了85、86美术新潮,到90年代初做了大量的回顾性展览和回顾性个案。不难发现回顾性的个案和以前做的方法完全不同,我认为这都是做好的一些准备,中国当代艺术从懵懵懂懂到开始比较理性地去看待自己,然后建立起一个相对有一定能量的、自我的、自信力的艺术体系,做好准备是为了新的变化。

99艺术网:前一阵高居翰去世以后,悼念的人很多。大家对于美术史的书写来源,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定的认识,可能这个视野更打开了,您觉得现在在国内关于美术史的书写者是不是也应该更往前一步?

赵力:以前大量的搞美术史、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介入到策展、评论各个方面,虽然第一线工作会出现一些问题,也许是只看到局部而还没有看到整体,但是他们基本上还有保持着这样一种素质——做大的宏观性的勾勒、精神性的分析。在这几年,进行这种工作的人大量的进入退休状态。

我认为现在要鼓励大量的学者进入一线的实际工作里去(当然不是说所有人),并且要保持对当代艺术的关注度和推介,这个非常关键。这样的关键对于未来美术史的书写或者是其他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把历史作为一种活的方式,我个人认为这个时间段的中国也是因为变化太剧烈,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段。

【相关阅读】

【专题】“中国艺术市场的现实与未来”国际论坛

【专访】巴巴拉·波拉克:看好中国当代年轻艺术家

【99独家】"中国艺术市场的现实与未来"国际论坛闪耀纽约

编辑:冯漫雨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