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
对比分析:
1、历史
这两件玉器都是清代宫廷玉器。满清入关以后,经顺治康熙帝励精图治,扫清叛乱,发展生产,雍正帝肃整吏治,繁荣经济,出现了“康乾盛世”。康熙时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帝入交趾,开通了缅甸翡翠进入中原的路线。乾隆时期在西域用兵,又打通了和田玉内运的通路,使和田玉大量运进内地,促进了玉器工艺迅速发展,出现了我国古代玉器史上最为昌盛的时代,也是我国玉文化的第三个高峰,清代玉器得以发展。从时间上来看,翠玉白菜在年代上要比康熙玉如意晚的多。
2、流传
翠玉白菜原放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永和宫为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此件玉器为瑾妃的嫁妆。象征其清白,并企求多子多孙。也有说法称慈禧太后下葬的时候把这件玉器当做了陪葬品一起下葬。1928年,“东陵大盗”孙殿英对裕陵和定东陵进行破坏性挖掘,这件国宝也在其内,后被带到台湾。
康熙玉如意是清康熙年间所制。为皇家专用玉器一直存放于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圆明园中所有珍贵的玉器都被英法联军抢走,这件玉器也未能幸免。接着在1861年英法两国举行的拍卖会上,被洗劫的圆明园被作为战利品进行拍卖,康熙玉如意就是从这里流入美国,成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囊中之物。
3、造型
玉雕白菜造型始风行于清中晚期。关于玉白菜的造型在历史上民间传说众多,无论哪一种都离不开“白菜”自身的美好寓意。白菜象征“百财”。清代翡翠白菜造型的摆件收到皇室的喜爱,其中以慈禧太后最为喜爱。以至于慈禧太后死后都要把它当做随身陪葬品带入皇陵,可见其喜爱程度非比寻常。
如意的发明及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如意就已经成为帝王将相手中的喜爱之物了。古人将“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比喻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双重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据《清朝野史大观》卷一载:“如意,物名也,唐宋以前已有之。”从唐、宋、元、明一直到清代,对玉如意均极为重视,而且对玉如意的制作也是精益求精。但在此时,如意已没有实用功能,只是一种象征吉祥的陈设品,常被作为礼品馈赠友好。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的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
4、材质
翡翠自明代晚期传入中国至今有400年了,但明代晚期的翡翠制品并无实物可查,也不见书载记录。清宫廷的翡翠制品的使用记录见于清雍正年间,而有年款的翡翠制品是乾隆时期的。据闻,清早期的顺治年间,宫廷已出现翡翠制品,均为小器而无大器,民间则少有。
清同治年间,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回族打着反清的旗号在天山南北起兵。1872年和1874年,沙皇俄国和英国先后承认了新疆独立。1875年,慈禧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出兵收复新疆。左宗棠将军不辱使命,两年的时间成功的收复了新疆,使新疆重回到了中国的版图。从1860年至1880年左右,新疆有近20年并未在清朝廷的掌控之中,也就是说以新疆和田为产地的和田玉在清晚期的时候大量的缺失,以和田玉为主的玉器由于战乱等因素而得不到原材料的供给,可以合理的推测这也许正是翡翠在中国清晚期流行的真正原因,慈禧偏爱翡翠也正因为这一段历史原因。
康熙玉如意的材质推测为和田白玉,清代前期由于回部割据新疆,玉路受阻,内廷玉料匮乏,治玉不多。乾隆二十五年之后回部每年贡玉4000斤,朝野玉材充实,促进治玉业发展.,终于形成了空前繁荣昌盛的局面。道光以后新疆多变,玉料进入内地较少,内廷仍以乾隆时期贡玉雕琢玺印用具。后张格尔之变,沙俄入侵,正常的玉石贸易遭到破坏,和田玉入关减少,价格高昂,于是翡翠乘机扩大市场,身价倍增,岫岩玉、独山玉亦应运而起,缓解了和田玉不足的窘状。
5、做工
翠玉白菜在做工方面可谓鬼斧神工,工匠巧妙的利用玉料原来的色泽分布设计成型,琢磨成白色的菜帮、绿色的菜叶,菜叶上还伏着一只较大的螽斯和一只较小的蝗虫。螽斯和蝗虫都是繁殖力旺盛的昆虫,白菜又兼备青、白二种颜色,所以这棵翠玉白菜的整体设计蕴含了“清清白白”、“多子多孙”的内涵,正是父母对出嫁女儿的期盼。
康熙玉如意在做工方面就显得中规中矩一点,这也是因为玉如意制作早有定式。玉料颜色是白中透绿,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铭文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的铭文是:“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因为是上供皇帝之物,所以显得十分恭敬。
清代是我国玉器发展的一个高峰。翠玉白菜和康熙玉如意同为清代玉器的代表。一件是清早期,一件是清晚期。各有千秋,各具特色。相比较而言翠玉白菜在历史和做工方面完胜康熙玉如意。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慈禧太后和“东陵大盗”孙殿英的原因,使得翠玉白菜更加具有传奇性,翠玉白菜更是成为中国人心目中“国宝”的代名词,从而家喻户晓。
编辑:李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