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艺术家的爆发契合消费潮流
0条评论 2014-03-22 14:52:4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轻艺术家的爆发契合消费潮流

伍劲 Hi艺术杂志出版人

伍劲表示,之前处于市场主流的前几代艺术家的作品数量少,价位已经“高处不胜寒”,人们都在寻找被低估的板块。“80后”现在处于创作黄金年纪,观念新,创作作品多,自然成为市场的关注热点。“Hi21新锐艺术市集”恰恰吻合当前艺术消费中偏好轻松、脱离沉重的态势。伍劲介绍,早在2004年出现高瑀作品时,他就觉得“漫画风格”是“80后”艺术家典型的代表形象,尤其是视觉辨识度高的作品认可度最高,这也是“80后”艺术家与“70后”艺术家最大的差别。

“‘80后’的生活环境受日本漫画影响,具有漫画风格的艺术家数量非常庞大,而目前出现的一些关注当代艺术的新兴买家也具有同样的背景,这与年轻艺术家的市场爆发有直接关系。”伍劲表示,新买家追捧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一方面是预算有限,更为重要的是,年轻艺术家作品的风格与创作题材更易解读。艺术品消费量力而行,很多中产阶级以家装为主要目的,在北京和上海,艺术品消费的培养逐渐走向成熟,在这部分消费者中,消费行为可能会演变成收藏行为,很多消费者也有成为收藏者、投资者的可能。

艺术机构与年轻艺术家相辅相成

夏季风 蜂巢艺术中心负责人

在过去的2013年中,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先后举办了多个年轻艺术家个展,而蜂巢的“生成项目”也帮助一些年轻艺术家进入人们视线。

夏季风表示:“从画廊经营角度而言,年轻艺术家的展览并不赚钱,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从艺术生态环境而言,年轻艺术家处于劣势,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可能并不需要画廊的帮助,但年轻艺术家很需要这样的平台,需要更好更专业的推介服务。“如果只盯着市场成熟的艺术家,那年轻艺术家的成长会脱节。”夏季风表示。

“当年轻艺术家需要帮助时,帮他一把,当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市场时,就会反哺画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样才能推进艺术生态的持续发展。”夏季风表示,比如,相比于早年,一些“70后”艺术家在最近几年得到很好的市场反馈,有较大的升值空间。在他看来,纯粹以杀鸡取卵、急功近利的方式透支年轻艺术家的方式不可取。

衡量当代艺术,市场不是唯一标准

陈媛 德国贝尔艺术中心中国区首席代表

陈媛介绍,德国贝尔集团旗下的贝尔艺术中心之所以参与《艺术商业》举办的年轻艺术家评选活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艺术也是文化公益的一部分,贝尔集团虽然对国内艺术家不太了解,但从文化交流和长远计划出发,选择扶持年轻艺术家。“鉴于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商业资本虽然在当代艺术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也对一些艺术家的创作带来负面影响。在选择艺术家方面,主要标准是创作者作品的创新性和学术性。”陈媛认为,“不管各种活动的出发点如何,对年轻艺术家来说都是好事,机会多了,活动多了,关注的人群也多了。”

“当代艺术发展多年来,很多艺术家的成绩是通过市场来衡量的,这也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误导。”在陈媛看来,市场不可回避,但只能作为衡量艺术家成就的标准之一。对具有时代属性的当代艺术的评价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首先是要看创作者本身的作品,包括作品的形式语言甚至作者的态度和立场,观看者其实就是评论家。其次,市场价值应该以学术价值为基础,回归到以艺术史的角度和长远的眼光作为评价标准。

年轻艺术家仍是未来关注对象

阎安 北京传是拍卖当代艺术部负责人

阎安介绍,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崛起,一方面是因为尤伦斯等海外购买力的参与,价格从海外飙升,受此影响,中国本土画廊推出的年轻艺术家市场也随之上升,“70后”艺术家在市场上逐渐演变成一种符号,代表了当时的年轻艺术家。在“70后”艺术家作品价格上涨到一定高度之后,当时有人就推出更年轻的“80后”。“不管是什么年代的,大家关注的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艺术家。未来几年,年轻艺术家仍然是大家关注的对象。”阎安表示。

在他看来,年轻艺术家受关注,最大的原因在于,最早的当代艺术家只要坚持下来,在艺术品市场上都会有所表现,但数量总体很少。现在市场上出现大量的画廊和艺术机构,美术学院的体制和气氛比之前活跃得多,艺术家的养成相对容易,所以作品量很大,消费者的选择难度加大,中介机构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就变得重要。

在阎安看来,随着信息的透明,艺博会的宣传,海外艺术品电商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与西方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之间的不对称会越来越消弭。各个层次的艺术家也会形成不同的价格体系,价格也更符合市场体制和规律。

【编辑:颜媛媛】

编辑:颜媛媛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