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异在——王小杰艺术展于今日美术馆开幕
0条评论 2014-03-23 00:20:01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陈耀杰
\
 
活动现场艺术家与嘉宾合影留念 

2014年3月22日15:30,由艺术学博士郝青松策划的“现代异在——王小杰艺术展”于今日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王小杰新近十多年的艺术思考,展出的作品以现代都市为背景,呈现的是一个异化的世界,灵感源于一块化石,在艺术家看来,废墟化的异在现代无异于一块活化石,王小杰的创作都在化石上展开,以化石为剧场,演绎时间的流变。据悉展览将展至3月30日。

 艺术家:一块小化石引起的故事

 作为天津美院油画系留校任教的优秀毕业生,王小杰的毕业创作《暮》曾参加国际青年美展并在《美术》杂志封面发表。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敏感地认识到,油画创作应该超越语言问题和民族化、本土化问题,而去面对现代人的生存焦虑。中国油画长期受制于集权政治的工具化限定,封闭在苏派油画的僵化思维、观看和语言体系内,从而80年代初必然还面临着重新研读欧洲正宗油画艺术语言的任务。但是,无论在世界艺术史的前沿状态,还是80年代中国语境中西方现代思潮的涌入,都呈现了一个变革求新的时代。80年代结束了,消费社会瞬间席卷了所有的人文热情和真理探讨。《构架》系列记录了王小杰的现代艺术追求,然而这并不能解决艺术家创作的困惑,这时候一块小化石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谈及此次创作时,艺术家透漏“灵感来自于一小块化石,当化石上生动的形态与鲜活的现实世界在我的思想中重叠起来的时候,给我一种感悟——瞬间即是永恒。我要从朽坏的痕迹中找到一种不朽的韵味。”在他看来,当我们面对这个发展额多变的世界的时候,事物短促的生命过程总是在艺术家面前模糊不定的晃动着,有光彩,有躁动,它强烈的冲击着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这些风化的物质割了艺术家一种东西:“千姿百态的生灵与瞬息万变的事物在其生命过程的痕迹中裸漏着各自真魂。这时,我好像找到了一个基点,开始用自己的笔把不相干的事物变成符号再打乱的时空中凝聚起来,形成一曲凝重而无声的乐章。”

 策展人:王小杰的作品是对未来历史景观的想象

 此次展览“现代异在”主题的设定让人看起来并不怎么好理解,对于展览主题的设置源于策展人郝青松对于当代艺术现代性的思考,在他看来当代艺术的当代性正是现代性问题:“当代性只是一个应时而起的空泛概念,尚没有历史确认的思想指向。现代性才是当下最真切的历史存在和问题意识。最初进入当代艺术的时候,会更在意与现代艺术的不同,以此形成当代艺术的方法论。但是,作为方法的当代艺术无疑会削弱以至忽略艺术观念的价值取向,从而遗忘当代艺术的现代性问题。因此,在这个当代艺术自我反思的时刻,反而应该回望与现代艺术的共在之处——现代性问题。王小杰的绘画有效切入了这个问题,他在对现代性的追求和反思中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艺术观念和风格取向。”这是此次策展的理念和初衷。

 对于如何看待王小杰的作品,策展人表示王小杰描绘的异化现实都在化石上展开,以化石为剧场,演绎时间的流变。若干年后,回望现在,可能留下的只有一块块斑驳的化石,其上空余生命之痕。繁华之后,尽是墟境。王小杰画中并非只有此刻,而是对未来历史景观的想象。王小杰的活化石,让未来在今日呈现,通过对未来的想象让历史的价值在今日呈现。王小杰希望自己的艺术不仅行见证之事,而且承救赎之责。化石意象中产生的不仅是关于未来活化石的现实表述,更有一种沉重的文化反思。面对现代文明的异化现实,王小杰主张应以文化反思和批判文明。现代文明在普世化进程中难免形成单一文化专制,而多元的地域文化能够解构文明的权力结构,修正文明的向度。饱经风霜的化石、绮丽诡谲的原始彩陶等等文化意象,都给王小杰以视觉支援,使得他在关于现代异在的未来想象中能够尽力还原历史的迹象。文化的支援并非背离现代文明价值观的保守姿态,而是对现代性问题的必要修正。

 在观看和创作方式上,王小杰的作品还呈现了一种特殊的切片形态。他对画面形象的平面化处理,恰似对芸芸众生世界的一个剖面呈现。这种出人意料的观看方式的意义,不仅在于平面化形象的塑造,更在于艺术介入社会分析的可行性。切片式的观看,截取了现实异在的一个瞬间,但这一刀却是对现实景观的直接切入,而非远观和旁观。深度切入意味着对现实异状的深入剖析,要从中发见问题所在。

 
【相关阅读】
 
 

编辑:陈耀杰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