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 M+博物馆要做当代艺术的旗舰
0条评论 2014-03-26 09:25:37 来源:纽约时报中文网 作者:Joyce Lau 陈亦亭译

筹建中的M+博物馆的一幅效果图,这个空间是多个用于展出大型装置的空间中的一个。

筹建中的M+博物馆的一幅效果图,这个空间是多个用于展出大型装置的空间中的一个。

本周,香港艺术家李杰(Lee Kit)看着自己的作品被摆放在牛棚艺术村(Cattle Depot)。牛棚艺术村以前是一个屠宰中心,后来成了艺术家聚集地。

构思源自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个展的作品《你》(You)静静地展示了日常生活:一段显示很多只手整理餐具的视频、一把褪了色的太阳椅、一件旧T恤。这也是西九文化区尚在筹备中的M+博物馆组织的许多临时展览之一。M+博物馆是一个延期多时的庞大政府项目,预算高达216亿港币(约合174亿元人民币)。

“我很高兴他们选中了我,”李杰害羞地说。

M+正在崭露头角的策展团队面临着两项艰巨的任务:在博物馆大楼还要几年才完工的情况下,必须搜集起丰富的藏品,并通过临时展览吸引公众。

工人们有望在8月开工,大楼预计2017年完工。与此同时,M+将利用一座较小的海滨别馆展出“对即是错:1975年至今的中国当代艺术”(Right Is Wrong —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1975 to Now)。别馆会在明年完工。

M+行政总监、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首任馆长李立伟(Lars Nittve)对成立新博物馆并不陌生。但就连他也说从头开始建立一个收藏“相当不寻常”。

“泰特现代艺术馆是从泰特美术馆(Tate Gallery)发展而来的,因此有100多年的历史,”他说。“大部分博物馆,不管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开始时都有一些藏品,是最初的捐赠者捐献的。”

不到一年前开始在M+博物馆担任首席策展人的郑道炼(Doryun Chong)承认,“对任何策展人来说,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博物馆的机会都很难得。”他补充说,“这正是我接受这份工作的原因。”

生于韩国的郑道炼曾就职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 简称MoMA)。“我已经习惯了在MoMA这种运行顺畅的机器里工作,”他说,“但这里却不同,一切都是新的。”

当李立伟2011年开始工作时,博物馆连一张铅笔涂鸦都没有。李立伟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游说瑞士前外交官乌利·希克(Uli Sigg)。希克是一名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私人收藏者。2012年,李立伟的游说取得了成效,希克捐出了1463件作品,据苏富比(Sotheby’s)估计,这些作品价值13亿港元。M+又在这个基础上购买了希克的47件藏品。

希克不讳言选择香港是因为自己希望那些作品留在中国的土地上,但又担心大陆机构的审查。他的藏品包括艾未未“天安门”系列作品中的一幅照片。在这张照片中,艾未未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前竖起了中指。

M+现在有2784件藏品,而且没有迹象表明该博物馆会放慢收集藏品的速度,或是向政府批评人士屈服。那些评论人士对博物馆藏品选择的政治倾向表示了质疑。

该博物馆还将获得刘香成(Liu Heung Shing)“毛以后的中国”(China After Mao)摄影系列中的近100幅照片。这些照片中有一部分记录了1989年在北京对抗议学生的血腥镇压;在其中一幅照片上,浑身是血的抗议者被紧急送往医院。目前,博物馆的藏品基本上集中在大中华区或是海外华人上。

去年5月,当艺术界的翘楚纷纷涌至首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Hong Kong)时,M+宣布已购得谢德庆(Tehching Hsieh)1978至1999年期间的全部行为艺术作品。对这位住在纽约的台湾裔艺术家而言,M+是对其作品收录得最全面的公立机构。今年1月,中国收藏家管艺捐赠了37件当代艺术品,其中包括参加过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广东快车》(Canton Express)。

策展团队的下一个目标是触及亚洲其他地方。

“我们花在台湾、韩国和日本的时间更多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日本有悠久而重要的前卫运动历史,”李立伟说,“但随着我们团队的成长,我们也会注意东南亚和南亚。”

郑道炼表示,日本和韩国的博物馆在保存现代艺术作品上做得很好,这对本地区而言是个好兆头,但对新博物馆来说可能就不是了。“20世纪早期的亚洲作品尤其如此,”他说,“当你看到一件重要作品已经被挂在了某博物馆的墙上,你就知道无法收藏它们了。博物馆几乎从来不会出售自己的藏品,除非发生了什么灾难性的事情。”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能更容易收集到南亚和东南亚的艺术品,因为那里的机构收藏历史不长,”他补充说,“但我们尚未在那里开展太多工作。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是新手。”

M+展出的将不仅是艺术作品,还包括所谓的“20和21世纪视觉文化”,包括从电影到设计的广泛门类。

今年年初,M+用一个叫做ArtisTree的艺术空间展出了大约100件藏品,包括模型、照片和画作,这些作品属于该馆规模日渐扩大的建筑收藏,涉及从上世纪20年代一直到现在的内容。

M+长长的计划清单包括建立“移动影像”收藏,该门类还没有策展人。

“我们的收藏可以包括电影——香港电影很经典——同时也会有视频游戏、平面设计或电脑设计,”李立伟说。

从零开始的一个优势是,M+的收藏可以去应对存在多时的不平衡问题。

“希克的收藏给我们的印象是有着鲜明的男性主导特征,”李立伟这样评价博物馆在中国作品方面获得主要捐赠,“男性艺术家得到了过多的曝光,而有名望的女性艺术家却未能得到充分展示。我觉得我们必须注意这一点,不要在最后落入西方许多博物馆的窠臼。”

M+所在的这座城市,其艺术盛景几年前才开始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为了让本土艺术家参与其中,香港也已做了大量工作。

去年,M+的管理层参观了刺点画廊(Blindspot)。当时,那个画廊正在展出香港设计师、艺术家黃炳培(Stanley Wong)的作品。黃炳培又名又一山人。

他们购买了黄炳培“烂尾”系列照片中的10幅作品,交易金额不详,而黄炳培又捐出了36幅作品,这样相关展出才完整。这是黄炳培首次将作品捐给博物馆。不过他表示自己打算接下来要捐出更多作品。

“烂尾”系列记录了亚洲各处未完工或被弃的建筑项目。黄炳培用了6年时间在12个城市里寻找烂尾楼。

“这些‘烂尾’楼实际上有点儿危险——地板上有洞,没有墙,没有电梯,没有窗户,”他说,“在那些地方,我会拖着三四十磅的设备爬楼梯,坐在某个工业园区的人行道上,努力在布口袋里做底片操作。”

“在亚洲,‘烂尾’楼体现了这个地区的一些问题,比如投资过剩或腐败。”他说,“我拍到了曼谷新机场外修的一条马路,那条马路很宽,却从未启用。”

多次延迟和预算纷争困扰着西九文化区这个项目,但黄炳培说自己对这些并不是特别担心。

“西九文化区被指耗资巨大却没什么用处,也一直有人批评这不是对政府资金最好的利用,”黄炳培补充说,“但如果我们真心想把这座城市变成文化之城,我们就必须要有这样的东西。”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