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影 时代肖像1
有别于绘画、雕塑、摄影等传统艺术,新媒体艺术在当代艺术中占据重要而又“模棱两可”的地位。在中国,对于什么是新媒体艺术,以及为什么是艺术的发问,便是这一艺术形式发展的体现。
有鉴于此,国内首家关注新媒体艺术的非盈利机构——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策划于2014年5月9日-11月20日举行“J+J双个展(暂名)”,共同就新媒体艺术在中国做出延展性的思考与讨论。
3月27日,由CAC举办的“J+J对谈第一回”,特别邀请双个展的两位艺术家——中国新媒体艺术家代表胡介鸣、西方新媒体艺术先驱JefferyShaw以不同的角度和身份,共同对新媒体艺术的概念、作品观念、市场以及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作系统性梳理,并对即将开幕的展览进行介绍。
黑匣子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不局限于“数字媒体”,一种面向未来的艺术形式
提起新媒体艺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即为“数码艺术”。百度百科将之定义为“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
对此,艺术家胡介鸣觉得,新媒体艺术的界限远不止局限在数字媒体之内,“‘新媒体’的范围已经延伸至各个领域:比如电子、物理、化学、生物、遗传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新媒体艺术’的界限变得模糊,或者不存在,因为新媒体的介质已经到了无法鉴定的地步了。”在他看来,所谓新媒体,答案不在媒材方面,更多的体现在理念上,体现在工作方式上,确切地说是体现在思维方式上。
“我所认识的‘新媒体’是一种流变的、不确定的艺术表现方式,‘新媒体’的‘新’应作动词来解释,是‘更新’的意思,是‘此时’向‘彼时’行进中的一个‘定格瞬间’。因此‘新媒体’是‘闪烁的’、‘有重影的’,说到底‘新媒体’是‘活的’,新媒体艺术是生命力的象征,是面向未来的艺术形式。”
海拔高度为零(西岸双年展)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随80年代改革开放的步伐进行
“新媒体”这个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电视发明的时间段。电视媒介的产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跨时空的视觉信息实时传播”。
以电视媒介作为“新媒体”介质的原型,这一介质用于艺术创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韩国人白南准(1932-2006)的录像艺术。随着这一媒介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能力的不断增强,渗透到当代艺术领域内,先后形成了交互录像艺术、电子艺术、动态装置艺术、网络艺术以及各类公共性的展示、声音和身体表演等艺术形式。
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发展随着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步伐进行。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历史不长,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与此相当,自张培力在80年代末实验录像艺术以来,90年代冯梦波使用电子游戏媒介进行创作。在这一时期国内有更多的艺术家先后不同程度的介入“新媒体艺术”的创作。
一个世界正在建设中
J+J双个展比照中,呈现新媒体艺术的侧面
作为国内首家关注新媒体艺术的非盈利机构,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策划于2014年5月9日-11月20日举行“J+J双个展(暂名)”,共同就新媒体艺术在中国做出延展性的思考与讨论。
“J+J”是指JefferyShaw和胡介鸣(JiemingHu),两位都是新媒体艺术界的实践者与教育者。其中,胡介鸣作为中国新媒体艺术家的代表,是当今中国数字媒体和录象装置的先驱艺术家之一。他早年从事绘画创作,上世纪90年初开始实验多种表现形式的艺术创作。而JeffereyShaw作为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先驱人物,自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他便尝试在自己的艺术装置作品中融入互动性和虚拟性。他曾担任ZKM德国媒体艺术中心视觉媒体所所长,现任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院长兼媒体艺术讲座教授。
该展览的基本出发点是将JeffreyShaw和胡介鸣的个人工作系统在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做比照,从中看到新媒体艺术在国际和国内的状况,通过对两个个案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对应关系,呈现新媒体艺术进程的一个侧面。
展览将分两个部分,除了呈现两位艺术家多年来的工作系统和作品档案外,在最重要的作品展示中,JeffreyShaw将面向观众推出代表作品“AVIE系统”(Advanced Visualisation and Interaction Environment,超视像互动环境)超视像互动环境),这是一套全景式成像交互系统,通过5台特殊规格的投影仪、2套电脑(操作系统),以及多套不同形式的交互设备,在一个360°环绕式的幕布上(直径10米,高4米)创造出不同内容的沉浸式视听体验。
胡介鸣新创作的《太极》,是一件综合性的集新媒体表现手法大成的作品,将历史情景作为视觉叙事的切入点,通过系列影像的表达,将躯体运动和接触作为视点,在生命和历史的资源中寻找对接点。
《太极》的叙事分为两个部分。起始为“序曲”,主要通过影像和空间关系相吻合进行叙事,进入特定的时空体验,反衬当代性的在场。序曲中,太极的实体没有现身,作为太极“灵光”的影像在构成空间的墙体特殊部位呈现,形成“距离感知”的现场直觉,在时空关系上作出铺陈。在展期中《太极》实体现身,《太极》的实体是一个综合影像、声音、装置、机械、电子、材料、空间关系和远程交互等表现手法的动态影像装置,在直觉上呈现历史重现的生命迹象。太极整体呈现的是一个特定的“场域”,观众置身于这个场域体验自身经验中的不同记忆碎片。
附:
Jeffrey Shaw(邵志飞)
邵志飞先生现任香港城市大学新媒体学院院长兼媒体艺术讲座教授。
1944年出生于墨尔本的JEFFREY作为新媒体艺术的先驱人物,自上世纪60年代后期便尝试在自己的艺术装置作品中融入互动性和虚拟性。作为第一批尝试将2D图像转化为3D立体世界的艺术家之一,1989年他的媒体艺术装置《The Legible City》,让参观者坐上一台固定了的单车,身前的萤幕上是被转化成英文字母的街道,风光随脚踏车速和转向而改变,这件史无前例的作品,也让邵教授当之无愧的成为新媒体艺术的鼻祖。他的作品曾在全球各大主要美术馆和艺术节活动展出。
1991至2003年期间,他曾担任ZKM德国媒体艺术中心视觉媒体所所长。2003年,邵志飞获颁澳大利亚联邦研究基金会研究基金,并于同年开始担任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互动电影研究中心(iCinema)创始联合主任。在担任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院长兼媒体艺术讲座教授的同时,邵志飞教授还兼任互动视觉及体现应用研究室(ALiVE)和互动媒体与电算应用中心(ACIM)主任职务。
Jeffrey毋庸置疑是新媒体艺术领域的开创者,尤其将要在新时线展出的360度互动电影机制,之所以称之为机制,是因为其常年研究的关于360度3D投射所付出的时间,以及形成的多样之可能性,将这个项目引入一个特别的话题:艺术是机制创造,还是创新?Jeffrey的工作同时回应了上述两个问题,其工作的内容即是机制的创造也是创新,从而将新媒体艺术这个独特的概念完美的呈现给观者和实践者。
其项目涉及到多种领域,有基于音视频资料的互动实践T_Visionarium,在色系研究、内容关键词研究,以及剧情或是人物特征领域进行的探索,为音视频研究、整理和呈现的贡献,有划时代的意义——研究者和观者从二维平面走向和三维和互动的非线性开放思维。
胡介鸣
现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科负责人。
当今中国数字媒体和录象装置的先驱艺术家之一。早年从事绘画创作,上世纪90年初开始实验多种表现形式的艺术创作,先后运用材料装置、影像表现和数字媒体交互等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其最关注的题材之一是新与旧的交替更迭:一个他持续提出观点和质疑的主题。在长期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善于利用众多的媒介,将艺术表现的可能性不断的进行拓展和弥合,形成一种独特表现样式,不论摄影、影像或数字互动技术。
在90年代初中期胡介鸣先后受到了美国当代影像艺术家的影响,对影像的表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创作了一系列观念影像作品,并将这一表现手法延续运用至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胡介鸣开始将数字后期合成技术运用到艺术观念的表达上,广为人知的数码合成的图像作品“美杜莎之筏”(2000年)中,他借用了法国浪漫主义先驱席里柯在1824年创作的含蓄而又讽刺的油画巨作“梅杜莎之筏”作为原形。通过数字合成技术将现实社会中的诸多因素进行置换和融入。在1996年至2002年的系列影像作品中,胡介鸣运用数字技术将图像作为音乐作曲的依据进行表现。2001年胡介鸣应邀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名为《010101,技术时代的艺术》大型新媒体展览,之后进行了大量的数字交互艺术的创作,如:三屏交互影像《水上水下》,大型户外交互影像《向上向上》(2004),交互影像装置《海拔高度为零》(2006-2007),网络交互影像《一个世界正在建设中》(2006-2013)等。
关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hronus Art Center, CAC)
国内第一家专注于新媒体艺术实验、制作、研究、展览及教育的非盈利性艺术机构,于2013年秋季正式对外开放。通过公益展览、公共讲座、艺术家驻留项目、青年创作基金、出版以及新媒体文献等系列工作的交织并行,CAC对国内外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与教育进行了最直接的支持。
自开馆至今,CAC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展览,都旨在促进上海与国际间的艺术交流。
“补时”:作为CAC的开幕展,展览“补时”集合Raqs媒体小组(活跃于印度新德里的当代艺术实践团体)的新近作品,聚焦于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时间与时间性的研究,并涵盖Raqs从表演到装置、建筑组合、录像和摄影的多种实践。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CAC与德国Momentum Berlin合作推出跨年特别项目——“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暨首届 (2012) 基辅双年展影像作品回顾展。此次参展作品反映出策展人及艺术家关于“自由”、“平等”以及“油然而生的幸福感”的乌托邦式梦想,以及与之截然不同的、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残酷:“恐怖主义”、“不公平”和“战乱”。事实上,人类持续的不当行为和自然环境的逐步恶化正同时作用,使得人类与自身所期待的美好生活渐行渐远。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