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行走的“心灵巫师”——苍鑫的艺术创作
0条评论 2014-03-27 10:37:57 来源:亚洲艺术 作者:齐廷杰

苍鑫 暗意识系列十 140cmx180cm 丙烯绘画 2014

苍鑫 暗意识系列十 140cmx180cm 丙烯绘画 2014

人称“萨满教主”的苍鑫在艺术界算得上一位特立独行者,他的艺术创作总是与萨满、灵异、玄幻、神秘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使得解读苍鑫的作品会陷入一种偏离所谓正统艺术谱系的境地,无论是早期的行为艺术作品,还是在不同媒介创作之间转换的作品,都呈现出以身体为媒介,探究隐藏在身体表象之下的精神文本并物化的艺术特征,只不过表述的方式与艺术史逻辑内的风格、语言不甚相同,对于此,苍鑫自嘲审美口味比较重,认为在艺术圈算是比较孤独的。相比较艺术界流行的、扎堆的视觉图示以及艺术语言,苍鑫执拗的在他所营造的在外界看来“故弄玄虚”的艺术世界里不断前行,以苍式艺术认知世界。

记者:苍老师好,您在杭州举办的新个展命名为《异次元生长》,我们知道“异次元”多用于科幻小说与电影中,将它作为展览的主题,是基于怎样的想法?

苍鑫:从2004年起,我的工作重心开始从行为艺术转移到雕塑、多媒体、绘画方面,尝试不同媒介间的转换。在我艺术创作的早期以身体为媒介来表达想法和观念,根据身体的感受,或者身体存在与时空感受之间的关系来诉诸艺术观念。随着时间推移和思考的深入,眼界的宽度与广度打开以后,我发现精神和灵魂的东西对我来说是更重要的,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的感知系统有一些很微妙的存在方式,涉及到很多不可知的,或者说人类一直探讨的问题,所以我一直想用一种合适的方式把这种精神、灵魂、意识的生成方式表现出来。2008年《苍鑫神话》展览之后,我创作了一系列的炭烧作品:把木头放进窑里面,通过高温把木头变成炭,其实运用了转化的概念,还发明了很多奇花异草,用木头雕出来很多动物、植物、矿物、细菌拼接在一起的东西。对于这些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更准确或者更合适,后来发觉在平行的一个空间或时空里面,“异次元”能够比较准确的传达出我的理念,我只是借用这个词汇,它并不是我发明的。

记者:本次展览主要展出一些“暗意识”系列的作品,还有“奇花异草”系列,相比较2012年初您以“暗意识”为展览主题展出的那批作品,从作品理念到展示效果是否有一些改变或者推进?

苍鑫:《暗意识》是我从2010年开始思考以来的一种呈现,以抽象化的概念,把人真正精神内涵的东西表达出来,受到了物理理论量子力学研究成果的启发,理论认为整个宇宙99%都是暗能量,虽然人类的感知系统是感觉不到他们存在的,但是暗能量却是整个宇宙最终极的构成方式,所以我就借用这个概念把暗能量转化成暗意识,这极有可能是我们生命或者灵魂真正存在的一种支撑方法或者存在结构,所以我描绘了很多人不易察觉或者容易忽略掉的元素,比如细菌、花粉、树的细胞壁,加入主观想象放大后呈现出来,那次展览只呈现了绘画作品。本次《异次元生长》展览,既有绘画作品,也有雕塑作品。我认为雕塑作品可以把我的理念延伸化,可以更为立体的探究诸如波段、频率还有能量存在的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个人化的方式完整的呈现出来。

记者:展出的作品中,有几组特别有意思,他们是按照画幅从大到小的顺序表现画面同一形象的由小到大,想来是有特殊的考虑。

苍鑫:对,最小的画幅描绘的是最大的“果子”,越小可能蕴含的能量是越巨大的,而最大的画幅里面什么都没有,空了。我想表达几层含义:首先是道家认为所谓的“有”是从“空”或者“无”里面出来的,包括中国画的留白,都有一种与哲学的关联;其次是谈悖论和逻辑推理,从身体方面言“有”很重要,物质越丰富越好,而对于精神性来说,“空”才是一种最具价值的存在。所以艺术或者精神为什么那么吸引我们,就是因为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这个过程实际很悖论,所以我想在一个系统里面通过十几幅大小不一的作品排列组合,把我的视觉形象清晰的表达出来,有点像动画定格。

记者:您作品中描绘的内容,有点像照片又有点像绘画,第一眼感觉很模糊、陌生,但是又感觉在生命中某个阶段见到过,似曾相识,很奇妙。您在捕捉、刻画这些形象时是进入了一种很特殊的状态么?

苍鑫:你的这种感觉很准确。这来源于我的创作灵感。我一般都是早上似醒非醒的时候灵感全来了,铺天盖地的,还能看到一些幻觉。我认为要醒没醒的时候是一种临界点,这种临界点就像电脑里面0跟1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整个灵感、思维、灵魂游荡在临界点之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你看我的作品第一感觉是摄影,再仔细看是绘画,好象在哪见过,其实还没见过。

记者:就是这种感觉。

苍鑫:所以我创作的时候拿照相机先拍一下,在电脑里主观处理一下,然后打到画板上画,要很慢的全部呈现出来。这需要很细致,因为细节说明一切问题,神秘感、结构、不可知的东西全在画面体现出来,那么这种状态就像我刚才说的临界点,这种感觉是我特别感兴趣的,有一丝梦幻,有一丝模糊的清晰。

记者:对于经历过特定艺术时期的艺术家来说,外界会将他们的身份标签化,您对艺术家的身份标签固态化是怎么看待的?我认为艺术家的过往经历或者身份固然重要,但是当下在场或者持续性的创作则是更重要的,也更能反映出艺术家持续性的创作力量。

苍鑫:这种现象的存在还是很普遍的,对于艺术家来说,大众关注他们的过往,可能基于他们在过去历史时期内的根深蒂固的印象,可能是在强调一种艺术史脉络中上下文的关系。我觉得当下我们在思考什么,在创作什么类型的作品,可能比以前还要重要,因为当下的体验要重要于任何时候,比起过去或者未来,它能更加真实的表达,我赞成你的观点。

记者:从早期的行为艺术作品到现在创作的绘画、雕塑作品,我是这样分析的:以身体为媒介,探究隐藏在身体表象之下的精神文本并物化,这可不可以视为您艺术创作的一条逻辑线索。

苍鑫:可以这么认为。当时我用行为艺术的方式是想拓宽人体的五官感受: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如《洗澡》、《交流》等作品,《洗澡》主要是研究触觉以及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交流》是用舌头来感知这个世界的存在,基本都是用感官来探讨诸多可能性。随着创作的深入,我想用一些更抽象的元素,比如说视觉化的东西、比如精神思维点之类的,通过物质的形象化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方式可能是非常个人化的,也可能是歪理学说,别人怎么看待我是无所谓的。

记者:要允许不同的存在。

苍鑫:对,艺术就是假设一个东西,然后按照自己的思维推理出来,艺术可贵之处莫不如此。

记者:实行过行为艺术、包括《苍氏体操》,在多种不同媒介创作之间游刃转换,喜欢巫术、人称“萨满教主”,感觉您很特立独行,您如何总结这么多年的艺术之路?

苍鑫:我可能是比较古怪的,审美口味比较重。我总是对充满神秘主义、玄幻色彩的东西感兴趣。

我的知识谱系也是这样的,以前看过一本美国人卡斯塔尼达(人类学家)写的书,他上过上世纪60年代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他研究的是南美洲印第安人迷幻药的使用方法。卡斯塔尼达利用暑假跑到墨西哥南部认识了一个老巫师,给他取名叫唐望,通过记录老巫师利用巫术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存在,写成了《巫士唐望的教诲》,他的系统很庞大,因为这个人的推波助澜,引发了60年代嬉皮士运动,即迷幻运动,这个人对我影响是非常大的,我对他认知世界的方式充满了好奇,也在无形之中影响了我的艺术创作,这真的不是在故弄玄虚,也不是装神弄鬼。还有一本书是俄罗斯人彼得·邬斯宾斯基写的《第四道》,这个人认识了一个老师叫葛吉夫,葛吉夫游荡了很多地方,到古波斯拜访过拜火教,到土耳其拜访苏菲派,到印度一些很古老的寺庙里修行,还跑到列宁格勒跟一帮艺术家和哲学家交流,探讨人类对灵魂的看法,角度很独特,他就记录下来。通过这些书的影响,我看到了人类还有很多隐秘的知识,这些宝贵的财富还有待去开发。

所以对我而言,作为一名艺术家,尽可能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与逻辑谱系,从多学科、多角度吸收灵感,糅合到创作中。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