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朱德群:最后一位剑客走了
0条评论 2014-03-28 10:07:02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余熙

朱德群向记者演示在地上作画

朱德群曾向记者演示在地上作画

3月26日,来自法国两位华裔前辈艺术大师的信息令记者心绪难抑——得知习近平主席在里昂亲切看望99岁华裔翻译家李治华教授的当晚,我即写出对这位熟识长者的新闻专访,27日见诸报端;另一条消息却令我悚然心惊——自己素为敬重的法籍华裔画家、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朱德群,竟是在这一天溘然长逝,享年94岁。

朱德群是享誉世界的法籍华裔著名画家。他1920年出生于安徽,1935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后留校任教。1955年赴法国定居后,一直以绘画艺术为终生追求。

在中国艺术史上,朱德群、赵无极、吴冠中通常被视为林风眠三位最优秀的学生。毕业后,他们先后赴巴黎学习西洋绘画艺术,被称为“留法三剑客”。朱德群的溘然长逝,标志着旅法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家群体最后一位大师的离去。

画画的时候,其他作品均面朝墙壁

我与朱德群先生是忘年交,2002年以来,数次受邀去他在巴黎郊区的家中做客并作独家专访。

2002年第一次造访他家,正值朱德群在为上海博物馆绘制巨幅壁画。他的画室宽大整洁,四周墙壁悬挂着大大小小的中式毛笔,书架上陈列着厚薄不一的画册。墙壁边沿,竖满大大小小的油画画框,有他自己的作品,也有别人送的。我注意到,所有作品均面朝墙壁背对我们,只有黄褐色的木框架层层叠叠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朱德群解释说:“我画画的时候,是不愿意看到旁边有任何别的画的。那样会干扰我的视线和思维。”

地面上,铺着这幅正在创作的巨大壁画。“这画幅的规格为4.3米×7.3米。现在已经画好一大半了”。

我问朱老:“面积这么大,您是如何画的呢?”

“让我演示给你看——”话音未落,朱老信手操起身旁一杆有着长长木柄的画笔,蘸了蘸脚旁圆桶里的颜料,在地面的画幅上恣意涂抹起来。

我凝视着垂头奋笔作画的他,恰似胸中自有丘壑的睿智长者,又似在敌阵前纵横捭阖指挥千军万马的潇洒骑士。

朱德群告诉我,他的绘画风格历经几次大的变化,自转入抽象风格后,就以势如破竹的气概,挺进法国现代绘画的主流社会。现在,他画面的整体色块已经取代了单纯的粗细线条,色之精灵无处不在,且动感十足、灵气飞扬。他的线条不再是中国画“墨分五色”的单纯黑色,代之以五彩缤纷、艳丽动人的色之飞舞。通过律动的光线,给画面带来多重空间感。还有那有机的线条、透明的色感、强弱的明暗对比,均使画面更加神秘和丰富。

朱德群作品

走出朱德群,走进塞尚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苏立文曾问过朱德群创作时的感觉,朱德群答道:“看画和绘画,觉得在聆听宇宙的天籁。”

老人与我谈话时习惯盯着我的眼睛:“我每每开始动笔画的时候,就不再去冥思苦想了。真正的构思和体会是在画画之前,尤其是在晚上,睡醒了也会反复地构思。直至进入作画状态,剩下的只有一种感情冲动。即使很大的画面,我用几个小时也能画上一遍。这完全是中国人所说的‘一气呵成’,法国人所说的‘SOUFFLE’。这是直接的,冲动得连气都喘不过来的过程。真正的画家表现就是这第一遍,是直接的创作。”

朱老喜欢中国的诗词,说中国的诗词就是无形的画,充满诗意。“画东西时无轮廓限制,就算可以冲出去了。但无轮廓却不失原来的精神,则非常之难。原有的精神,指的就是要有诗意,要有现实的东西,还要有内涵,如八大山人的小鸟”。

朱老认为,画家之存在,最重要的是作品深刻及水准过硬。“画家必须有诚挚的态度。先诚后能感人,得到观赏者的共鸣。任何画派的作品如不具备以上条件,均将随时间而消亡”。

朱德群崇尚塞尚,“走出朱德群,走进塞尚”,是他为自己订立的目标。“走出朱德群”,就是走出昔日自己写实的风格;“走进塞尚”,是指以此为起点,走入这位大师所倡导的抽象艺术天地。

朱德群成就的意义就在于,他为中国人、也为全球华人提供了一个范本:一个敢于将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进行交流融合的艺术家,将会在世界文明的舞台推出何等精湛的演绎!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