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本
“粉本”叫做“谱子”,就是民间艺人使用的画稿。汉唐时代已很流行,画工们非常珍视这些“谱子”。在封建社会,这些“粉本”包含的内容,多属于佛象度量,佛教和道教经典故事。另外农村过春节悬挂的纱灯,年画以及佛道敦经棚悬挂的“水陆画”,都有“粉本”。
这项“精本”的初稿,多出于高手画师所创作,人物形象生动,配景工整细密,艺术水平很高,学徒工都把“粉本”做为学习的范本。
“粉本”的制法,系把创作精确的画稿,腾在坚韧的白麻纸上,或羊皮上,顺着画面的墨线,用针刺成连续的小孔,俗称“扎谱子”,使用时,把它张于墙壁,然后用兜着白粉(或红土)的小布兜,沿着线条拍打,白粉顺针孔漏于墙壁,揭开后,画面的形象便豁然出现在壁上了。行话叫故“漏谱子”。
画稿的轮廓漏于墙壁后,便可依照粉痕勾线。北方的壁画,抹完后先刷一层灰色地子,行话叫“吊皂”,灰色的底子,白粉漏上的小白点才更清晰易见,如果是白墙,则用红土漏谱。
漏谱完毕,便可开始落墨(即勾线)及着色。另一种使用粉本的方法,是用拓稿方式。先用木炭条在谱子的背面,依照线纹勾描一遍,翻过来铺于墙壁上,用干布巾于正面用力擦之,揭开后,人物的形象便印到壁面上了。
另外,“粉本”这名词,也可以引伸解释为一般的画稿,绘画史中记载:唐玄宗忽思嘉陵江山水,派吴道子和李思训到当地观察,回来后,唐玄宗问吴道子情况,吴道子回答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
一套粉本,往往可以使用多年,父、子、师、徒相传,看做自己的财富,但社会生活是随着政治经济的演变而变化的,“粉本”的故用,也要随着时代的模变而改变其内容。
民间艺人的口诀
口诀,是民间画工从事绘画创作、从实践经验里总结出来的一些口谚,在民间画工行业中,世代相传,历久不衰。由于这些“口诀”是从艺术实践中产生的,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科学性。而在解放以前,我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资产阶级的绘画侵入后,有些知识阶层,染上了崇洋思想,土生土长的民间画工的“口诀”,往往被忽视,但其中确实有些部分是可资借鉴的。抄录一些,如下:
画人口诀:
①行七坐五盘三半。
②坚三鼻,横五眼,一个巴掌捂半脸。
③一肩挑三头,怀揣两个脸。
④行七坐五,一肘三拳。
⑤前是弓,后是箭,集在当中一条线。
⑥文人一颗钉,武将一张弓。
颜面口诀
⑦要叫娃娃笑,嘴角往上翘。
⑧要叫娃娃愁,眉梢往下溜。
⑨男画吞肩,女画露项。
动物口诀
⑩画马三块瓦,画鸟两个蛋。
一般物象口诀
画人难画手,画马难画走,画树难插柳。
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远山无簸,远树无棍。
象上面这类“口诀”,在民间画工中间,流传的还很多,因年深日久,老画工多己作古,这些口诀,已渐失传。
泥金法
“泥金”,也叫做“煞金”或“盘金”,每次最好取金箔一百张,用蜂蜜二分,以手蘸金箔,再蘸一点蜜,渐次放入磁盘里,用食指及中指旋转,达到金箔研成金粉为度。蜂蜜不能一下子倾入,先少蘸细研,手指要用力,不停地旋转,等到手指转不动时,再蘸少许蜂蜜研之,直到把金箔研到极细程度为止。如不用蜂蜜,稀胶水也有同样效果。
第二道工序:用烧酒半斤(一百张金箔量),分三次注入,先倾入少许,用手指研之,研到极度细腻时再加酒,分三次把酒加完。用手指调匀后,金粉慢慢向下沉淀了,蜂蜜成分向上浮起来,这样,每隔一小时,用开水冲一次,沉淀后,大约两个小时,把蜂蜜和污水慢慢地倒出来,靠在微火旁烤干。
使用时,用清水煮去了皮的皂荚(一种植物的角)水汁,作画时,用笔蘸皂荚水,在金盘里调合,稀稠程度合适了,便可在画面上勾描。
另一方法,是胶水泥金法,工序和蜂蜜法大致相同,描绘时,用稀胶水调合。
沥粉法和贴金法
为了增强壁画富丽堂皇的气氛,民间画工更创造了“贴金”和“沥粉”法。
“沥粉”又名“立粉”。它的效果,要使平面的“贴金”或者彩色部分的贴金,线条隆起,借以显示金光的反射作用,使画面更加金碧辉煌。
“沥粉”,是把研细了的土粉(闻喜土)掺合到米汤和熟桐油中,用棒捣拌,达到需要的浓度,灌入一个(用酒制造过〉猪膀胱皮内,在口上衔接一个象毛笔帽粗细的铜管子,这个管于可以做成活动的几节连接着(管口逐渐变细)。使用时,画工双手持膀胱皮,使粉泥通过铜管挤出画面,顺着预先拓好花纹部分,随挤随册,一条条的细粉钱便凸出画面,七八成干时便可“贴金”。
怎样贴金呢?例如画面一个武将的头盔,先涂上红油,而后使金箔贴在红色地子上。贴金用的油叫做“金胶油”,在头盔或铠甲部分涂满,候金胶油七八成干时,便可贴金。金箔的装置,一层薄纸加一张金箔,贴前先把它在水盆中掠过一下(国金箔飞薄,遇风易被吹散),再平挨于壁画上,用手按平,用毛笔在金箔背面的衬纸上一扫即可。
扫金。把金箔倒入一个竹筒里,用一支干毛笔不停地捣动,经过一个适当的时间,金箔便变成金粉了。把这种金洒在未干的地子上,然后,用“大着色”(笔名,羊毫类,笔尖是圆头的,供渲染使用,故名大着色)干笔,轻轻扫动,金粉便附着于画面。
“贴金”的特点是有光亮,“扫金”的特点是金色柔和而雅致,用途不同。画面的地子有两种,壁画和建筑彩画上要求光亮,打底用“金胶油”,如果是卷轴画,“贴金”和“扫金”要用稀胶水,纸上用油打底,是不合适的。
还有一种“拨金”法,是用于彩塑的,封建社会庙宇中的泥像,衣服服饰的花纹,为了使它金光闪灼,使用“拨金”法。其法,泥象塑成后,先把有花纹的部分贴上金箔,在金箔上涂颜色,这种颜料是用“鸡蛋青”调配的,等到六成干用竹制的“签子”在表面上”划花纹”,把需要剔去部分的颜色划掉,金色的花纹就露出来了。
凹凸法
凹凸法,是南北朝、隋、唐时期由中央亚细亚传来的一种新的艺术手法,从绘画史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一新技法的传入,颇给了原有的绘画风格一种新的刺激,也给画论的著者增添了新的话题。由于“凹凸法”立体感强,故能轰动一时。
“凹凸法”的特怔,能够把人物渲染得有立体感。敦煌莫高窟现存的壁画,人物的面部和躯体,我们常发现使用肉色的调子的颜色,依照体格斡染出阴阳面,手臂、胸部、腿部肌肉隆起,和西方画法有类似的感觉,这便是“凹凸法”在中国绘画中具体体现。
据画史记载,这种技法远在六朝时期,我国南方各地即已流行.如梁张僧繇在建康(今南京一带)一乘寺画“凹凸花”。又初唐时期尉迟乙僧在长安(今西安)的奉恩寺晋贤堂画的壁画,亦采用“凹凸法”画过“凹凸花”,又据《唐朝名画录》载:“今慈恩寺塔前功德,又凹凸花画中间千手千眼大悲,精妙之状,不可名焉。”这种凹凸花是什么样子呢?《画鉴》上载:“用色沉着,浮出绢素.而不隐指”。“浮出绢素”应当释作使人“感觉物象自画突出”是形容富有立体感的语气。
至于“凹凸法”,我们翻捡了许多关于佛教艺术的书刊和插画。并到敦煌莫高窟看到佛象背光里画的国案;绝大部分属于佛教艺术中的名叫“宝相花”的-种图案,民间艺人把它叫做“西番莲”,常被用做佛教艺术中的装饰纹样。“轮,螺、伞、盖、花、罐、鱼、长”被称为佛教美术中的“八宝”,其中的“花”即宝相花。在佛象背光中常用这花纹衬托佛象的所谓“庄严”,它的形状,大体上颇似大荔花的变形,枝蔓、花朵经过画家的夸张的手法,使之“四式化”了。它被安置于佛象头部的园光内,绕来结去,故名“宝相花”。可能是这种花纹用于佛教美术的装饰由来已久,绘制这种图案的画家确实下过功夫,把这种花用各种色彩叠晕,或渲染,使它富于立体感,所以叫做“凹凸花”。
所谓“叠晕法”是用一同类色,分成不同的“色阶”,顺顶着花朵的纹理,一层一层地叠起来.因“色阶”的深浅错综远看起来,立体感很强,使观众有凹入和凸出的感觉,目迷心眩,故能引人入胜。
颐和园长廊等处木构梁枋上的“苏式彩画”,中间部分的“包袱’(画工常把彩画中间留出的作画位置叫做包袱)周围用深浅不同的色条圈起来,叫作“退晕”,即是从古代的“凹凸沽”发展而来的。
文章载自《美术研究》1984年01期
【编辑:文凌佳】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