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景泰蓝原属古代波斯人的发明,制作技艺于元代时传入我国,成为著名的宫廷工艺。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帝王家的独特工艺
“景泰蓝”这一称谓最早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清雍正6年(1728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今年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
不同于瓷器有官窑和民窑之分,景泰蓝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一门仅为帝王家享有的独特工艺。直到清末,随着宫廷的解散,景泰蓝艺人们纷纷流落民间,为了生存成立了景泰蓝作坊,景泰蓝至此才走出宫廷,来到民间。
景泰蓝被历代帝王当作独一无二的皇权与财富的象征。据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宫里吃年夜饭的时候,唯有皇上用的是景泰蓝餐具,陪宴的亲王贵胄用的都是瓷或银质餐具,乾隆皇帝以珐琅器来彰显帝王与臣子的不同。
明代万历款景泰蓝双龙盘
多样的民间传说
不少宝物的来历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民间传说,景泰蓝也不例外。传说中,某天夜里,皇宫失火,把藏有奇珍异宝的宫殿烧成了灰烬,在清理时从灰烬中清点出一个色彩斑斓、晶莹闪耀,谁也未曾见过的瓶子。皇帝对此瓶爱不释手,当即传下圣旨,限京城内工匠三个月内仿造出此物。
这瓶子是金银胎包裹着亮釉,釉间有金丝缠绕。工匠们不知是怎么做出来的,冥思苦想始终不得其法。一个老工匠做梦女娲娘娘显圣,口中念念有词曰:“宝瓶如花放光彩,全凭巧手把花裁。不得白急(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得此暗示,工匠们遂用白芨黏结金银丝,用八卦炼丹之法,将石头和金银铜铁锡的粉末和瓶胎同入炉内冶炼,取出后水浸、石磨、镀金,制成了彩釉金、银、铜上镶丝的瓶。人们认为是皇宫的一把大火烧出了奇异的宝瓶,就管它叫“奇宝烧”。后来逐步改进工艺,到明代景泰年间,制作出更精美的产品,又改称为景泰蓝,沿袭至今。
除了这种说法流传较广,在老手艺人中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还有种传说:相传在明朝景泰年间,英国进贡了一架大自鸣钟,它的四边用搪瓷釉镶成花鸟,颜色鲜艳。皇帝为了满足享受,命令内务府招工仿造,因为最初只能造出一种蓝色的釉,便叫这种制品作景泰蓝。
在行业习俗中,北京的景泰蓝匠师们还会奉禹王为祖师爷。禹王不仅开挖运河,拓宽河道,还被认为创制了最早的著名的九个青铜鼎。景泰蓝匠师多用铜做材料,故禹王就成了匠师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编辑:陈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