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同景泰蓝结缘
2006年,景泰蓝制作工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起景泰蓝工艺的传承,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功不可没。随着清廷的灭亡,景泰蓝的工艺也逐渐走向没落。北平解放后,清华大学费孝通教授带领学生利用暑假,对北平特种手工艺开展调查,梁思成、林徽因利用暑假研究特种手工艺。有一天,林徽因从琉璃厂的一个旧古玩摊上买回一只景泰蓝花瓶。那位老摊主对林徽因说:“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撑不住,快关张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绝根儿了。”林徽因听了这话,不禁为这种传统工艺的命运担忧起来。她与梁思成再三商量,决定在清华营建系成立一个美术组,抢救濒于灭绝的景泰蓝。
1950年,在梁思成的倡导下,建立了景泰蓝创作专门研究小组和实验工厂,银行为工厂发放了贷款。清华大学建筑系牵头景泰蓝研究小组,设计出一批景泰蓝图样。景泰蓝研究小组的成员,除了梁林,还有建筑历史学家莫宗江、油画家李宗津,以及刚从美国回国的敦煌学者常书鸿之女常莎娜等人。当年还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求学的钱美华、孙君莲也是成员之一。景泰蓝研究小组因为历史原因仅持续了2年,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钱美华
而作为梁林6位徒弟之一的钱美华,在1958年来到北京市珐琅厂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工作,成为北京珐琅厂的灵魂人物,是新中国知识分子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的第一人。为了解景泰蓝的发展历程,梁思成曾给钱美华推荐了一位同样大牌的老师——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的沈从文先生。
作为著名的考古学家,沈从文当时也兼任故宫博物院陈列部织绣研究组业务指导。沈先生给钱美华出了个点子,故宫的景泰蓝很多,让她去故宫临摹图案。因为故宫存放景泰蓝的珍宝馆一般不对外开放,所以钱美华和故宫工作人员商量好把自己反锁在里面,清早进去,晚上出来,终于找到了不少失传的图案。钱美华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景泰蓝创作教材《景泰蓝创作设计》,将许多之前秘而不宣的景泰蓝的造型、纹样规律和配色方法公之于众。
张同禄
张同禄的一生,也与景泰蓝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用他自己的话说,最开始接触景泰蓝算是“误入歧途”,因为他当时只是一心想画画,却来到景泰蓝厂敲锤子制胎,年轻的张同禄也曾经见异思迁。后来,这门技艺逐渐融入了他的生命,就再也没有想要离开过了。
作为当代掐丝珐琅、景泰蓝第一人,景泰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如今的张同禄被誉为国宝级大师。他是景泰蓝行业中唯一的全面掌握创作设计、工艺技术﹑流程和经营管理的专家,他的作品自成一派。和十几岁刚刚踏进北京景泰蓝厂时天天敲着锤子制铜胎的清苦日子相比,景泰蓝地位的提高和国家对景泰蓝的重视是他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张同禄景泰蓝作品《吉羊宝灯》
收藏若无景泰蓝 藏尽天下也枉然
收藏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收藏若无景泰蓝,藏尽天下也枉然”,景泰蓝在藏家眼中的地位由此可知。
近年来,景泰蓝屡屡现身拍场。2009年中贸圣佳春拍中,一对清乾隆“掐丝珐琅多穆壶”,以9072万元人民币成交。2010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一对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以1.295亿港元落槌,创下了掐丝珐琅器的世界拍卖纪录。2013年保利秋拍的“法国皮埃尔·梅西耶珍藏清代掐丝珐琅器专场”,则将19世纪欧洲的珐琅热带回中国。
在火热的收藏背景下,收藏景泰蓝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首先要看制胎。景泰蓝原材料很贵,劣质或仿制的景泰蓝为了省料,胎会薄。因为要入火烧九遍,经历600至700度的高温,胎薄了就会走样,不完整。第二要看掐丝。景泰蓝的纹饰是技师用镊子照着图样掰出来的,好的景泰蓝图样有设计感,掐丝也严谨。
再次看颜色。即便表现的是很喜庆的题材,颜色也不露怯,这体现了技师的艺术修养。比如一朵花,一组叶子,得调10多个颜色进行过渡,显得丰富而典雅。另外要看磨光,因为丝和釉烧完以后是有凹凸的,需要用粗砂石、细砂石打磨,最后再用椴木炭磨出亮光。好的景泰蓝表面洁净,没有磨痕,还要看砂眼多不多,以及镀金是否纯正。
除了年代之外,景泰蓝的收藏也要看艺术水平。许多当代大师的经典作品也颇受追捧,收藏价值不容小觑。
【编辑:陈倩华】
编辑:陈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