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博物馆风光背后多“硬伤” :资金短缺 藏品匮乏
0条评论 2014-04-11 11:05:31 来源:安吉日报 作者:吴静

\

资金:一道绕不过的坎

建馆容易运转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资金紧缺是许多民办博物馆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上张山民文化生态博物馆建设和提升前后共投入170余万元,全部由村集体出资,后虽两次获得县文广新局“以奖代补”奖励资金及其它补贴共计60万元,但近110万的支出对这个年集体收入仅20余万元的村子来说还是“压力山大”。

村党支部书记程亦进告诉记者,作为安吉生态博物馆群的专题馆之一,博物馆开馆至今从未收过门票,也没有任何营利收入。没收入不代表不用支出,村里每年需要为它“埋单”近五万元,这笔资金包括管理员工资、卫生保洁及房屋维护等费用。程亦进认为,想要走出这一困境,首先得迈过资金这道坎。

再以春山收藏馆为例。记者了解到,徐晓荣在创办初期共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十年来每年保持对藏品更新的一定投入。与此同时,该馆聘请了两名管理人员,仅工资支出每年就达6万。但在收入方面,收藏馆却显得有些“无力”,每年依靠门票、藏品经营加上场地出租仅赢利8万元,这一来一去常让他有种“入不敷出”的尴尬。“所有资金的运转都依靠我个人,但个人能力毕竟有限。”他无奈地说。

“博物馆的公益性决定了它必须有运行管理开销,这一点,对有国家财政做后盾的国有博物馆不算什么,但民办博物馆往往‘压力山大’。”县文物局副局长程永军介绍,特别是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之后,国有博物馆每年有财政拨款支撑,而民办博物馆如果不免费开放则没有观众,免费开放则没有收入,导致布展、设计、管理、维护等都无法跟上,处境的确尴尬。

藏品:一道显眼的“硬伤”

如果说资金是困扰民办博物馆发展最直接的原因,那么藏品数量则直接制约了民办地域展示馆“升级”民办博物馆。

孝源街道孝源村的孝文化展示馆建成已有5年,但展示馆内至今仍见不到多少藏品的“身影”。走入展示馆内,“郭巨埋儿奉母”、“郭孝山”等典故及“伟人孝文化”、“中外名人孝文化”等采取的仍是图片加文字的表现方式,没有实际藏品对此进行佐证,使“孝文化”的冲击力大打折扣。

尚书土干村的尚书文化展示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主要还是依靠简单的文字介绍和图片展示来表现尚书文化,感觉可信度降低了。”清明节前往参观的苏州游客薛先生告诉记者,虽然展示馆内附有雕像及以塑像形式还原的场景,但没有实物加以印证,总感觉缺少了什么。“我参观过不少地方的博物馆,拿山西永济的一家民办综合性博物馆来说,虽然面积不大,但有一千多件藏品,种类包括瓷器、陶器、兵器,内容涉及科举、盐文化等等。”他说,对比来说,尚书文化的实物展示过于单薄,无法吸引客人。

“专业性不足是民办博物馆及民办地域展示馆的另一大硬伤。跟国有博物馆比起来,它们的展品不够丰富,内容也较为单一,导致吸引力不够。”程永军表示,如果是馆主自己把玩,藏品质量好坏外人不便评论,但如果以博物馆形式对外开放,就一定要保证藏品的质量。他认为,如果不解决好专业性问题,就将影响到民办博物馆的整体形象和后期发展。

其它:后天不足制约发展

除“先天不足”外,记者还了解到,由于缺乏专业人员,部分民办博物馆服务配套设施欠缺,开放时间随意更改,制定的章程往往难以执行到位;此外,经济条件的窘迫,意识的局限,致使民办博物馆引不来、留不住专业的人才。因此,不少民办博物馆只能延续着“自己当馆长、儿女做讲解”的家庭经营模式。

“要让博物馆运营下去,一是要有资金,二是要有藏品,缺一不可。”县文物局副局长程永军坦言,但现在大多数民办博物馆都面临着“建馆容易、维持难”的尴尬。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