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艺术指数”填补区域空白 专家认为具有“空前意义”
0条评论 2014-04-11 11:22:00 来源:海西晨报 作者:叶子申

\

\

\

由海西晨报社、福建省定佳拍卖有限公司及中央财经大学拍卖中心联合发起的国内首个区域性艺术品指数———“海西艺术指数”,将于4月16日举办的理财节开幕式上全国首发。4月26日14:00,理财节还将重磅推出2014海西艺术指数暨艺术品收藏与投资高峰论坛———“艺术品金融化时代的收藏与投资”主题论坛。

“海西艺术指数”一经推出,就受到众多专家与读者的关注。多位专家在接受晨报记者专访时指出,海西艺术指数的建立具备“空前的意义”。它填补了当前国内区域艺术指数的空白,同时也将对深度挖掘海西地区艺术收藏文化、推动两岸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刘双舟:对地方性艺术品有认同感

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主任刘双舟教授认为,建立“海西艺术指数”很有必要性。他认为,区域指数建立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书画消费“内生性”和“局域性”的特点上。

“中国人有很强的乡土观念,对于具有地方代表性的艺术品有很强的认同感,当要介入书画收藏这一领域时,首先可能就会考虑本地的艺术家或者艺术品。”刘双舟说,书画的艺术性虽不存在地域文化差异,但不同地域藏家和投资者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更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认同感,他们在欣赏、购买书画时更倾向于本地域的书画家优先选择收藏。

因此,这种固有的理念一旦结合资本运作手段,很有可能产生一个区域书画的消费热点。当然,促使书画市场地域化明显的另一因素是,中国书画的重要用途———礼品市场。“赠送本地书画家的作品在文化、地区和市场上都更具认知度。”刘双舟说。

刘双舟认为,从长远看,能否走出区域化的消费和市场,是形成一个参与资金更多、波及范围更广的市场关键点,将吸引市场上更多藏家和买家的关注,吸收更多资本介入。将中国书画艺术向更广泛的区域推广,这恰是中国书画市场发展更加稳固的关键所在,也是区域型艺术指数承担的责任和教育使命。

胡志祥:需多视角反映艺术市场

一个市场的成长,首要前提在于买卖双方的了解与互动。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画市场中存在着信息高度不对称的问题,这主要由于市场信息相对封闭,信息对公众传递不完整,且大多数集中在与国画收藏有关的圈子内。

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专家、复旦大学胡志祥教授认为,一个好的市场指数,能够简约而又直接地反映市场发展的内在状况与变化,为认识市场发展规律与态势提供重要参考。

“当下,我们之所以要强调重视艺术品市场指数研究的重要意义,不外乎四个重要的原因。”胡志祥说,一个是市场指数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市场,更好地定量研究市场,更加直接地反映市场发展的状况与态势;二是市场指数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传播市场价值,推动市场信息对称与共享化过程,有利于推动市场机制评判体系的建构;三是市场指数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艺术品市场的关注度;四是市场指数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为艺术品市场服务,特别是为艺术品投资市场服务。

胡志祥说,目前,艺术品市场发展有两个方面趋势需要我们去定量化研究,首先是市场发展的趋势,如市场发展周期、进程等,另一方面是市场发展的内在结构。

“指数是定量研究过程中重要的一方面。”胡志祥说,无论是市场趋势或结构,都很难用一种指数全面地反映出来,需要多视角多层次努力地反映这个复杂的系统。“海西艺术指数”的发布,可以视为是在这方面的一种努力。

赵力:可建立海西艺术综合指数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赵力告诉记者,“海西艺术指数”的建立,意义十分重大。“但若是观察国外较为成熟的艺术品指数,就会发现价格指数不是惟一形态。”

“以法国权威艺术资讯网站Artprice为例,该网站提供整个艺术品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大盘指数,同时又设有信心指数,即采用问卷形式向网站使用者搜集特定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得市场景气指数。”赵力说,他们会通过艺术家每年的成交记录制作非常详尽的个体指数,包括作品的流向、购买者的国家和地区分布图等,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这样的个案。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制作宏观的景气指数来判断市场涨跌。

赵力建议,在建立“海西艺术指数”的同时,可结合“海西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数据设计海西地区“艺术综合指数”,将区域内经济增长率、资本市场投放量与艺术品投资的微妙关系进行量化,从而开发出具有预警意义的景气综合指数。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