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何工
2014年4月12日下午,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主办的展览《何工与我的朋友们》正式开幕,展览以艺术家何工为个案参照点,用取样的方式,呈现各个年龄阶段的艺术家各自的创作状态,以及他们与各自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的关系。著名艺术家何多苓、郭伟、罗发辉等嘉宾纷纷到展览现场支持。
展览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在画廊一层展厅呈现的艺术家何工近两年新作个展,另一部分是画廊二、三层展厅呈现的艺术家郭文昊、李胤、李勇政、孟瑾+方二、漆澜、唐可、肖克刚、谢正莉作品联展,作品媒介包括绘画、装置、图片、录像等。
艺术家何工,1955年出生于重庆,现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后赴美国和加拿大学习,并在多所大学作访问艺术家和客座教授,并广泛参加国际学术研讨和创作活动。 在研究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潮的过程中,进行绘画和装置与观念艺术实践。
何工的作品给予观者最直观的感受是有着厚重的肌理,为了制造足够结实的肌理效果,何工在亚麻布底上,用胶、丙烯颜料将一层一层的亚麻布粘上去,有的用小块粘得很好,有的用布条混合成颜料,把它组成厚的基础,再在上面进行创作。这次展览《何工与我的朋友们》要展出的作品即是如此,为了要更好地呈现这次展览,何工做了大量的准备,藏区的牦牛粪砖便是其中之一,我们对于何工的认识很多时候是通过他的大尺幅抽象作品而来,充满视觉张力,但装置作品并不多见,对于此次装置作品的创作他表示:“这个展览就是最近两三年的一些综合性的作品。”何工最新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充满力量,看似粗糙但却很有张力,这主要源于其对绘画本体语言如何突破的不断思考:“我并不是想在一般意义上的材料上面做文章,那个有些太工艺了,我希望这样的厚度能够延续一种表现主义艺术应该有的力量。”
何工装置作品《真理》
“何工与我的朋友们”这样轻松的展览主题所呈现的是不同年代艺术家之间的差异,是不同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艺术家之间的差异、不同创作个体之间的差异等等。联展中的9位艺术家,分别出生于1960-1980年代。相较于何工那一代艺术家,他们背负了更少的时代赋予的包袱,常常以一种更加直接和个人化的方式与当代艺术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
今天生活在中国的年轻人就是这个社会的主体,世界各国艺术家都有一个基本的愿望,都希望自己身处一个想象中的更为异想天开的“异域”。网络时代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在作品里头呈现出来的图像往往来自于“异域”,然后在异域的生活场景里头选取形象、图像,来营造一种虚拟的叙事,他们或者基于艺术语言进行探索、或者试验某种材料媒介的表现力、或者表达某些个人的情感经历等等,这已经成为非常明显的特征。
据悉,展览将从4月12日持续至5月27日,展览地点: 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一街699号,铁像寺水街南区3-5(临盛邦街) 千高原艺术空间。
编辑:陈伟静
如需使用请拨打合作电话:010-513740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