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海报
北京前波画廊荣幸地宣布于2014年4月17日起举办蔡锦的个展《溯源》。这是蔡锦在前波的再次个展,展出的是她的最新油画创作系列--风景。蔡锦被广泛认为是其同时代最具特色的艺术家之一。她的美人蕉油画系列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备受瞩目。1990年她在安徽老家看到一株凋零的植物,由此深受启发,从91年至今已经创作了将近400幅阐释这一主题的作品,在她居住于纽约的97至07年的十年间也没有中断过。
即使在茂盛的美人蕉几乎占满整个画布的时候,我们还是能够偶尔瞥见背景中微妙的图案和纹理。那些被艺术家本人称作"风景"的小幅油画作品便起源于这些纹理。2003年,蔡锦还居住在纽约的时候,她以这样的风景为题材创作了一幅大型油画。自2008年以后,蔡锦创作的重心便由美人蕉转为风景。这些风景画在尺寸和色调上各不相同,它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风景画,而是被唐冠科博士形容为"心中的风景画",是"她在画布上花了无数个小时、凭直觉任由画笔牵引的结果。""这样毫无目的的创作过程就好似在幻想中的一片风景中散步一般,给了她本人极大的乐趣。她非常惬意地陶醉在自己的绘画过程中,创作完的作品展现了她在重新找回自信及生活的乐趣的同时,所进一步达到的愉悦的精神领域。"
与那些广阔无垠的风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组从2012年开始创作的描绘梨子的素描作品。风景画散发出一种大气及喜庆之感,而素描作品的风格严谨细腻。水果的形态在无数细小的圆弧状笔触层叠之下显现。这次展出的油画和素描作品代表了蔡锦艺术创作的两个方面,却被蔡锦的丹青妙手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了一起。在蔡锦的画笔下既有对现实事物细致入微的刻画(水果的素描),也有激发观者无穷想象的惊艳风景。
展览开幕现场
展览开幕现场
蔡锦——Lilly Wei
毫无疑问,那些熟悉蔡锦纽约时期作品的观众(蔡锦曾于1997年至2007年间在纽约生活)在看到她最近在北京举办的展览时会感到些许疑惑。自1991年以来美人蕉就几乎成为蔡锦唯一的绘画主题,超过400幅以美人蕉作为主题的作品为其赢得了赞誉。然而这一主题在最近这一展览中消失了。(在英语中过去常用香蕉属植物来描绘其作品名称,实际上用美人蕉更为合适)。通常而言,她的坚韧的美人蕉非常鲜明和脆弱,并具有腐蚀性。它们永远不可能被误认为仅是装饰性的植物。相反,它们更像是恶之花,一种超现实的颓废植物,为鲍德莱(Baudelaire)或休斯曼斯(Huysmans)而绽放。浓厚的涂料形成了美人蕉浅浮雕式的叶茎、沟痕的叶子以及被精心侵蚀的叶脉。蔡锦通常用红色系来描绘美人蕉,这种色系包含了从甜粉色到暗红色甚至干血色,间以白色或其他冷色调斑痕。她的美人蕉强烈而性感,同时又是脆弱而受损的。它们也许难看,甚至丑陋,但又非常漂亮而艳丽。
艺术家回到北京后,就发生了转变。其早期作品中被美人蕉弱化的类风景的背景成为其主要主题,而美人蕉则以漂浮的碎片形式出现在作品中。在这一名为“溯源”的展览上,所有的作品确实都以“风景”和数字组合来命名。这一展览中的最好的作品是“风景No.54(2012)”,这是尺寸最大(80×100英寸)的作品中的一幅。在这幅沉浸式的全景图片中,亮粉色的区域中散布着团块状的颜料,暗示着种子、蓓蕾和树叶。整幅作品令人联想起被炸碎的美人蕉,其残片缤纷落下。
然而,整个展览更多的是色彩柔和而抽象的作品。这些作品带有印象派的风格的触感表面令人忍不住想去触摸。充斥着灰色、黑色和白色碎片的画面类似于书法中的草书,仿佛是一种加密文本。
艺术家目前作品的特点之一是对华丽色彩的运用。另外一个特点是其绘画过程的独立性,以及对绘画的直觉探索,这些都在其绘画过程和画面中得到体现。还有一个特点是画面的张力。徘徊于抽象和具象、具有丰富色彩的表面和表现相对中性的风景之间的作品包含着一种推拉力。与其说是溯源,不如说它是一个新的开端。这是蔡锦迄今为止创作的最为成熟和优美的作品。
编辑:文凌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