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博观察】之一:中国本土艺博会发展变奏曲
0条评论 2014-04-20 19:07:26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郭毛豆

2013艺术北京VIP预展日

2013艺术北京VIP预展日

调整 转变策略,回归本土

2008年香港博览会的举办,对于本土艺博会的撼动不小。CIGE掌门王一涵在接受采访时承认香港博览会的出现远比艺术北京对于她的冲击要大。它让在地理、交通、服务,尤其是税收方面都不具备优势的CIGE流失了很多的海外客户。从2010年第七届开始,CIGE只得转变策略以本土画廊撑场,比例占到全部画廊的7成以上。2011年第八届中艺博以60家参展画廊成为历史最少一届,明星太多、销售勉强、空间拥挤等等问题也一再被人诟病。金融危机之后维持到2013年,CIGE更是从“暂定延期”直接发展到再次举办遥遥无期,为自己画上了句号。与此同时,由于承办方合同到期,2013年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也暂时停办。

仍旧坚守的艺术北京在合并经典与当代版块后,于2013年明确了“立足本土,完整亚洲”的理念。董梦阳在解释这一变化时屡次对媒体强调他这些年来总结出的经验,“我们无法复制国外顶级艺博会的形态,因为它不接地气,与我们的艺术市场现状不相符”。上海当代的夭折告诉他,现在不能做二十年后需要的东西,因为不合时宜无法坚持。而高古轩在CIGE遇冷的经历也让董梦阳反思国内受众与国外知名画廊的不契合。国内市场的逐步成长与藏家群体的扩大让他把注意力集中于本土,尽全力挖掘北京的潜力,“服务这里的人群与艺术产生联系”。

变局 资源整合,寻找独特定位

2013年,当本土艺博会刚刚明确定位但服务质量与画廊水准仍遭吐槽时,巴塞尔国际艺博会收购香港艺博会后推出的香港巴塞尔首战告捷。以国际顶级画廊的入驻、丰富的藏家资源、零关税的优越、成熟艺博会经验的无缝对接一举成为亚洲最有分量的艺博会。参加香港巴塞尔成为本土画廊年度计划上的重头戏,即便无法入选也要带着艺术家甚至带着展览去到香港凑个热闹。香港巴塞尔对于本土艺博会的冲击显而易见,重新思考突围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于2013年底落户上海的“21世纪当代艺术博览会”(ART021)给传统的大型艺博会带来了新的启示。这一定位在“精致、时尚”仅有29家画廊参展的小型艺博会得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ART021的创办者包一峰主要经营结合时尚与艺术活动的公关公司,整个展场的设计也充分地展示了他策划大型时尚活动的经验。以往本土艺博会最易被画廊诟病的展墙与整体格局问题在这里全部得到了解决。并且由于规模较小,主办方得以在筹备阶段与画廊充分沟通,将藏家需求与画廊选择相对接,销售效果与专业程度自然令人称赞。

其实早在艺术北京与CIGE竞争正酣之时,一直有着 “整合资源、合并同类艺博会”的声音存在。在相同城市举办、时间接近,定位相似、参展商重复等问题都会造成“艺博会疲劳症”。想要在众多艺博会之间生存与竞争,盲目扩大规模不再是明智的做法,细分市场、找到不同定位与受众群体才是王道。而中国本土艺博会未来的发展也应以差异化与丰富为导向。

 

【编辑:郭巍薇】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