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在成都见证当代艺术
0条评论 2014-04-24 10:59:04 来源:艺术财经 

刘杰:在成都见证当代艺术

刘杰:在成都见证当代艺术

初见刘杰的那个下午,他刚从成都飞到北京,这短短的几天每天要看展览、见朋友、讨论工作计划,刘杰的日程安排得很满,接受采访的时候还随身带着电脑,因为晚上还有工作要处理。聊天的时候,刘杰手里的烟一根接一根,说话带着川音,语速不快,但是思路清晰,不爱张扬的个性也让他不愿过多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是和你谈社会、谈文化、谈艺术所处的大环境。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一直到今天,听了刘杰的经历,你或许能够感受到,当代艺术在一个人、一家画廊以及一座城市中留下的一些岁月的痕迹。

告别朝九晚五

在西方的当代艺术刚刚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进入中国时,刘杰还是一个十多岁的学生,从《江苏画刊》、《美术思潮》、《世界美术》这些杂志中,所谓的当代艺术对他来说还看得懵懵懂懂,那时的他,正跟随一位老先生学画国画。

1989年,刘杰辞掉了做了4年的美术老师的工作,考上了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虽然有着传统国画的底子,但他还是选择了油画,没有复杂的考虑,对新事物总是抱有好奇心的他只是想尝试一点新的东西,他说,这也是他为数不多的优秀品质之一了。

同样抱着好奇心,毕业分配时,刘杰没有选择继续做老师,而是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生活了20多年的重庆,来到成都一家大型国企做宣传方面的工作。由于有独立的电视台,单位就给他们购置了照相机、录像机和摄像机等当时很先进的影像器材,他还记得那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国外拍的很炫的MV盗版录像带,这些都让这个学过艺术的年轻人觉得很新鲜,这也为他日后关注影像等新媒体艺术形态埋下了伏笔。

3年后,刘杰还是不能忍受体制内朝九晚五的生活,和朋友一起下海,投资开办了一个文化公司,接一些和文化艺术有关的项目,生意做得十分顺利,工作的时候偶尔也会碰到一些艺术家,和艺术圈有一些交集,但是,专业画廊这种事情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当时,整个成都只有零星的一两家现在已经不存在的画廊在经营着当代艺术,根本没有正规的一级市场,估计也根本没有多少作品能够销售成功。

望而却步的头炮

刘杰开画廊的决定显得有些偶然。2006年初,原来的文化公司做的项目正好告一段落,既然一直保持着对艺术的关注,刘杰便和合伙人商量说干脆做一个画廊吧。没有太多的犹豫,大家一拍即合。

从调研、讨论,再到找房子和装修,刘杰花了一年的时间来筹备,2007年,千高原成立了。在这之前,还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刘杰本来在798也租了一个空间,希望成都和北京同时起步,7月份还办了次展览,但是因为家在成都很难两头兼顾,他很快就放弃了这个念头,专心准备千高原在成都的首展。

紧接着,千高原艺术空间正式在成都芳沁街87号落户了,9月12日,画廊的第一个展览“回响:成都新视觉艺术文献展1989-2007”开幕,和一般的展览不同的是,听从了董冰峰的建议,刘杰把这个展览分成了两个版块,除了展出陈秋林、戴光郁、余极和周斌4位艺术家的影像和装置等作品;此外还另设了一个文献版块,对一批在成都生活和创作的新视觉艺术家使用的包括行为、装置、影像等多种前卫艺术创作,以时间为线索做了一个完整的梳理。在高名潞先生为展览撰写的文章《街头前卫与成都叙事》中也谈到,由于成都几乎没有艺术院校可以依托,所以在这个城市所发生的当代艺术或者前卫艺术在中国最具另类性,带有浓厚的个人性和市井化特点。而刘杰显然也是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敏锐地看到了这些艺术所蕴藏的深刻意义。由于展览具有很强的学术和文献价值,因此也被亚洲艺术文献库记录下来。

由于展出的作品形式新颖,这个展览吸引来了很多媒体,大量的报道为千高原打响了头炮,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也给千高原带来极大的困扰,因为当时大多数成都人眼中,对艺术品的概念还局限于传统的绘画,而展出的那些照片和文献应该是不能拿来卖的,于是,在千高原开业的第一年中,画廊没有一个本地藏家上门。

于是,第一年在几乎没有进项的情况下,刘杰只能用之前的资金维持画廊的生计。第一个展览太过前卫,之后他就开始调整方向,也开始更多地代理一些人们较为能接受的绘画作品。逐渐,千高原有了一些国内外的客户,他们通过网络和媒体了解到在远离上海北京的中国西南部城市,有这样一家画廊在做一些不错的展览。从第二年开始,也陆续有成都本地的客户上门来买画。

“总打杂”

身为投资人,也是经营上的负责人,刘杰评价自己在画廊的角色是“总打杂”,责任大了事情也多,从展览策划、挑选艺术家、销售再到团队培训,再加上他特有的“工作洁癖”,所有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没赶上2006年市场的井喷,却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惨淡,刘杰坦言画廊的工作很辛苦,时刻都是坎儿。和经营一般的企业不同,画廊的工作很难有一套固定模式,因为艺术家随时都会有新的想法,工作中也随时会碰到各种问题;而作为一个远离北上广的二线城市,很多成都人即使具有了购买的能力,但因为对当代艺术不够了解,所以远谈不上热爱。所以刘杰也亲眼看到很多画廊在短暂活跃之后归入沉寂。而千高原以平均每年6个左右展览的节奏,扎扎实实地在本土扎根,不仅和20多位老中青三代艺术家长期合作,还培养了一批喜欢当代艺术的本地藏家,刘杰也为当代艺术在这个城市的推广中不遗余力。内敛的刘杰从来不会说自己为画廊设定的目标,他说其实“活着”就很好,但是事实证明,千高原取得的成绩也不仅是“活着”那么简单,2013年千高原成为了中国西部历史上第一家进入首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画廊。去年,刘杰决定搬家,千高原从芳沁街87号搬迁至成都南边的高新开发区,画廊面积超过1000平米,在新馆举办的第一个个展“熊宇——时间的节点”上,许多各界朋友来捧场,场面非常热闹。

除了每天繁忙的工作,刘杰最大的爱好便是在家读书、看碟,也非常喜欢和太太陈秋林在家做饭,他擅长中餐,太太擅长西餐。由于读了很多书,所以和他聊天的时候,天南海北文化历史无所不包,也因为喜欢和朋友聊,因此被太太封为“话家”。印象深刻的是,当谈到成都这个城市,他可以从商周时期的历史开始谈起,从地理、建筑、文化到城市布局无一不晓,话里话外透着一种自豪,也许正是出于这样深厚的感情,他和他的千高原,才会和这个城市在气质上如此契合吧。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