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白玉仙人杯
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玉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玉制工具,而玉雕即是从玉制具发展而来的。2008年,“北京玉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玉雕也被誉为北京传统手工艺的“四大名旦”之一。这项历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老技艺,有着不少广为人知而又鲜为人知的故事。
欲得精工 必得京工
北京玉雕的历史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玉器作为妇女的装饰品。至殷商时代已开始大量制作礼仪用具和各种佩饰。到了元代,元大都官营手工业中已经有专门制作玉器的玉工司,明清两代的官府玉作则分别隶属于御用监和造办处。清代时,不少南方匠人到北京传艺,有的高手在北京落户。在相互交流融汇中,北京玉雕集南北技艺之长,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到了清末,名家荟萃,老北京已成全国玉器加工的翘楚,所谓“欲得精工,必得京工”。
民国以后,随着清朝的覆灭,宫廷中的玉器艺人结束了他们为宫廷服务的历史,北京玉雕开启了新的时代,走入寻常百姓之家。那时北京的民间玉器作坊和市场大多集中于崇文门外花市(主要是创作型玉器制品,尤其注重对料的设计)和前门外廊房二条(主要是花卉、侍女等传统型玉器)、炭儿胡同一带,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至鼎盛时期,从业艺人达到6000多人。
清乾隆 痕都斯坦白玉花瓣式洗
爱玉成癖的乾隆皇帝
玉雕艺术在清代乾隆时期达到了巅峰,这与乾隆皇帝的爱玉成癖密不可分。乾隆皇帝对玉极度喜爱,有说法故宫博物院藏玉三万多件,其中一半为乾隆所藏。史料记载乾隆皇帝个人拥有“二十五方玉玺”,尚有其他玉印用作不同用途,不计其数。
乾隆皇帝常为玉器作诗题词撰文,更常命玉匠将其刻于玉器之上。有记载称,他一生作的咏玉诗多达七百余首。据说他将储存的古玉放在私密处,没事就去抚摩、赏玩,并给它们编目,评出优劣,终日不已。
当时,和田玉不断进贡,数量以万吨计。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间两次平定边疆之后,新疆每年就有2000公斤贡玉运达京师。乾隆皇帝的爱玉成癖,使得清代宫廷玉器做工之精、器型之众、使用之广、数量之多,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所不能媲美的。
编辑:陈倩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