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曹昭《格古要论》书影
《天水冰山录》书影
编者按:一直以来,关于柴窑的种种问题,无数专家学者和陶瓷爱好者广为探求。遗憾的是,目前考古发现学术性的研究成果还不为大众所知,特别是囿于后世文人及学者、收藏家对柴窑神化性的描述,使很多人机械地按图索骥,致使其离真相更远。为此,本报将从本期开始,分期全文转载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院长、著名文物鉴定家李彦君老师的《柴窑与耀州窑》一书。本着去柴窑后世描述的神秘化,实事求是地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近些年考古发掘成果,结合后周柴荣时期瓷器烧造技术背景,科学而客观地以图文形式介绍给各位读者,使柴窑不再神秘!
以下关于柴窑的文字资料,选重要文献,按年代序列记述下来,哪怕只言片语,本文也尽可能搜寻其中,其他重复文献仅例书目,当列如下。
1.明初曹昭撰《格古要论》(洪武本)
【记载】
柴窑出北地,世传周世宗姓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
【点评】
此出处也是流传最广的描述,后世许多书籍关于柴窑的记载多出于此。此书在万历年间经王佐增补又出版。
近年有人认为此书柴窑说为杜撰,其实从文中“世传”二字看,曹昭没必要造假,而是沿袭旧说,可证柴窑(器)是可靠的。重要的是对器观察出几个特征的结论,并提出近世少见的观点:
(1)“有细纹”
(2)“多是粗黄土足”
这里的描述是符合当时见到五代耀州官用瓷的不同品种,并不是单指欧阳修描述那种和后世所见及出土的薄胎、白胎青瓷品种。因明代已与五代相距五百年左右,对柴窑的认识不如欧阳修具体,只能根据历史传说及当时出土物下定义。但共同特点是数量稀少,故有:“近世少见。”与此书记载完全相同。
2.明万历周履靖撰《夷门广牍》
【记载】
柴窑出北地,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近世少见。
【点评】
此书记载,透露出柴窑瓷的第三个特征:
(3)天青色
重要的是,此书完全按照洪武版曹昭的《格古要论》进行转载,并未增添烧造地点“河南郑州”。王佐增补万历版《格古要论》则添加当时推测的“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一句。因当时柴荣定都郑州附近,故作者推测为郑州,其实是没有文献根据,更是作者缺乏陶瓷烧造窑口及技术规律等相关知识而作出的推测,也是这句话误导了后世对柴窑窑口的判断。
3.明万历黄一正撰《事物绀珠》
【记载】
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或云柴世宗始时进御,今不可得。
【点评】
此书记载透露出柴窑瓷的第四和第五个特征:
(4)“为诸窑之冠”
(5)“始进御”
此书记载所说“为诸窑之冠”,是指在所有窑中是最好最佳的官用瓷。今天我们根据耀州五代地层出土和五代贵族墓出土的官用瓷精品来看,这种描述并不为过,确实是五代所有青瓷中最佳的品种。“进御”说明五代柴荣创烧或督烧的瓷器属贡瓷的官方用瓷性质,并非像人们想象如“汝窑”那样的官窑性质。也就是如同越窑秘色瓷一样,不仅供宫廷使用,达官显贵及地方官僚仍可使用,考古地层及当时贵族墓内出土瓷器也说明了这一点。
4.明万历张应文《清秘藏》
【记载】
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此必乐见,故论之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涤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又曹明仲云:“柴窑足多黄土,未知然否。”汝窑余尝见之。
【点评】
此书记载又比前人丰富了许多,因属“柴窑系列”的五代官用瓷品种很多,后世描述不同,亦有道理。透露出柴窑瓷的第六至第十个特征:
(6)“青如天”
(7)“明如镜”
(8)“薄如纸”
(9)“声如磬”
(10)“但差厚耳”
第十点颇有意味的是“但差厚耳”,这句话是根据当时看到器物特点,对比传说的“薄如纸”得出“差厚耳”的结论,因为当时看到的标本除较厚外,其他与文献记载相同,而且又对文献中记载的“柴窑足多黄土”表示“未知然否”的不确定性猜测,也证明作者本人没有见到“薄如纸”和“多黄土足”这类官用瓷。而是其他可能是黑胎支钉烧一类瓷器。
5.明末谢肇淛撰《五杂俎》
编辑:江兵